書後索引編製行為研究
題目:索引者的書後索引編製活動– 以社會與認知觀點
Todo -
Reading on -
- instance-proposition-analysis:修改,是否要整合為分析過程說明
- motivation:一半,暫停
Thesis
材料
Cases 個案
- [專書]
- 張鼎鍾 (2004) 鼎鍾文集. 秀威資訊科技. ISBN 9687614232 [學術專書][論文集][自製書][索引者編製]
- 水野弘元; 香光書鄉編譯組(譯) (2002) 佛教的真髓. 香光書鄉出版社. ISBN 9578397143 [學術專書][翻譯書]
- 譯自:水野弘元 (1986) 佛教の真髓. 春秋社
- 索引編製者雲遊修行去也,不知何日回來
- 卜小蝶 (1996) 圖書資訊檢索技術. 文華圖書館管理. ISBN 9578708270 [學術專書][論文][自製書][作者編製][電腦輔助]
- 卜小蝶 (2007) 使用者導向資訊檢索. 文華圖書館管理.
- (問題媒體. 巨流出版社)?
- 心的變異: 現代性的精神形式 / 麥田, 2004 / 劉紀蕙 / 9867413059
- 款目類型:專名:事件名、人名、團體名;專有學術派別(唯心主義、神秘主義、等);專有學術議題概念(認同、意識形態、暴力);非專有概念(心的變異、唐心);複雜合成詞(脫亞入歐)。
- 款目層次:二層
- 無參互見結構
- 混合式索引
- 書寫台灣: 文學史.後殖民.後現代 / 麥田, 2000 / 周英雄 劉紀蕙 編 / 9574690210
- 區分:人名與文學機構、作品、文化議題與術語三種索引
- 款目類型:專名:人名、組織名、作品名;地名;專有學術派別、文類(女性主義、詮釋學、等);專有學術議題、事件、概念(認同、二二八事件、殖民);非專有概念(公寓、追索);複雜合成詞(輕蔑我、決戰下的台灣文學)
- 無參互見結構
- [教科書]
- [工具書]
- 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
- 精神分析詞彙. 行人出版社
- 2005 台灣文學年鑑
Log
Diary
Diary 2
論文未處理筆記
過往論文架構
索引編製的書寫籌畫 - 書後索引的社會意義建構
- 籌畫歷程:編例的版本演變過程
- 教科書:目的/論述的策略差異:相同學科教科書間的索引比較
- 翻譯書:翻譯詞彙的決定與索引籌畫
- 工具書:索引是認識架構,索引編製是一種認識的方法
- 應用:相關資訊技術的發展:
- 方法標準
- 格式標準
- 編製電腦工具
- 表述標準:Docbook, EAD, TEI, microformat ??
動機與問題
- 書後索引編製系統 (Question about research object):
- 權衡其存廢 (權衡書後索引系統存廢與否?)
- 舊問題:
- 書後索引不是可以被電腦取代嗎?(這要說明電腦索引工作與人工索引工作的比較,透過相關文獻嘗試解答此問題。)
- 權衡系統投資成本及其預估效用 (其成本與效用的評估模型為何?)
- 其可能替代系統 (依照上述模型,評估當前系統與其他系統的特性與優缺)
- 如何改善其系統 (透過上敘評估,當前有無可行性之系統改善方案?)
- 方法論問題 (Questions about research's meta-theories)(refer to TD Wilson):
- 此參考架構為何
- 舊問題:
- 書後索引者做了什麼?(索引工作的行為研究)
- 如何建立此參考架構
- 目前現有哪些相關資訊行為研究典範?比較,何種典範適用?為何?
- 批判的分析現有典範。社會行動典範: Weber, Schutz。相關資訊行為研究: Taylor, Rosenbaum。
- 系統論、人工智能、知識論典範比較: Seal's Chinese Room, Dreyfus。
- 批判的分析現有典範。認識論, 社會認識論: Kelly, back to Schutz, Luckmann, Berger, social constructionist's viewpoint: Grefinkel。
- 舊問題:
- 行為研究的不同典範 (相關方法論文獻, please)
- 一些未處理的舊問題清單
- 索引編製的境界,也許到藝術的層次上,包含了許多專家的內隱知識。用書法來比喻也許是很適當的:到底書寫的目的是為了美感價值,還是表達與傳遞資訊的價值?如果將問題放在傳遞資訊的工作上,內隱的技藝知識的部分是否還存在?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範疇的問題。因為這兩個內隱知識的問題,是瞄準著不同的知識內涵。
- 一個試圖從索引編製者的資訊行為,回答書後索引本質的研究。
方法論
- 說明如何理解的。
- 由何可以證得此理解是有效的。
- 實徵資料(訪談工作, 工作文件內容分析)
- 規範技術實作(really?)
- 學習的第一個階段是啟發性(heuristic)行動,第二個階段是帶有常規性(routine)的特性(Polanyi, 1958:76)。此研究在建立一種啟發性的行動。
Kuhn
- Knowing by structuring
- Kuhn的兩篇文章,描述科學發展的兩種階段:常規科學(normal science)進行科學性解釋,與革命性科學(revolutionary science)進行科學性發現。
預定歷程
- 研究問題籌畫
- 前測與假定確立
- 階段一:實地資料收集
- 階段二:解釋理論比較
- 階段三:解釋理論驗證
- 結論
語義
語言哲學目前激烈爭論的問題之一是:科學理論如果起了變化,其中的科學術語意義是否改變?如何改變?Feyerabend(1962) 最先指出科學術語的意義依附於科學理論而存在,因此理論一但改變,意義一定隨之改變,在科學史上,這個論說有相當的證據。 – 黃宣範(1983)。語言哲學: 意義與指涉理論的研究。臺北市:文鶴。
Quotations
We have systems that work. That is to say, these fortuitous mixtures of professional know-how and technology called systems gather, operate on,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to an amazing array of people in every kind of imaginable situation. (Taylor, R. S., 1986:2)
我們有可用的系統。也就是說,這些天然混成專業技能與技術的系統,使各種情境中的人們得以聚集、運作、與提供資訊。(for chapter 1)
—- 舊Quotations, 有點忘了當初觸動的情境與意義….
但是,為實現這個理想而前進的每一個步伐都是對內容所作的進一步犧牲。(Polanyi, 1958:86)
使得我們的言語能夠談論具體經驗知豐富性的,是我們的個人參與。只有在這種默會係數的幫助下,我們才能夠談論經驗。(Polanyi, 195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