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ing: do user's search
在大部分的個案中,索引工作者都認為其目的是能夠有效的幫助讀者檢索書中的詞彙。
索引工作教育現況
現今出版業的書後索引編製工作者,大部分並沒有經過相關書後索引的課程訓練。
在國內,唯一開設有關書後索引編製課程的科系,是圖書館學系,現今大多改名為圖書資訊學等相關科系名稱。而書後索引編製的課程內容,會安排在「索引摘要」這一課程中。但是隨著資訊電腦技術的發展,傳統人工索引編製的工作,逐漸被電腦索引所取代;索引摘要課程的內涵,也有很大的轉變;由原本的「參考服務、版本學、文獻學」相關的領域,轉為由「資訊科學、資訊檢索」領域的老師任教。
在缺乏專門訓練的情形下,國內書後索引編製者,大多採取一種「作中學」或是「先了解要作成什麼樣子,再考慮要用什麼方法作」的模式。(上一節?Planning: goal and way?)
即便是這種各作各學的情況,在出版業中常見的書後索引編製程序卻大同小異。當然,每個索引編製工作者,在面臨一項索引編製工作的時候,都會有各自不同的期望要求,並應用各自不同的工具資源,以完成一樣大家都能接受的「書後索引」形式。
綜合而言,常見的書後索引編製工作可以被區分為以下階段:建立詞彙清單;由排版者進行詞彙檢索確定頁碼;索引編輯排版。
專書的書後索引工作程序
個案[視覺文化]中,索引編製工作主要是由執行編輯完成。一個簡化的索引編輯程序,可以描述如下:(1)執行編輯在校對的階段,同時在稿件上標記需要被檢索的關鍵字,以建立一份關鍵字彙的清單。(2)完成此份字彙清單後,執行編輯將此清單提供給排版工作部門,由排版工作者根據此清單檢索出相關頁碼。(3)執行編輯於後續的校對工作中,檢視核對詞彙與頁碼的正確性。根據研究者與其他出版工作者進行的正式與非正式訪談,此一工作程序的模式,大致上可以作為目前國內出版業處理書後索引工作的基本模式。(其他訪談者的證言)
在此個案中,亦有若干「異例」的處理,並不完全符合此一通用模式。但是因為這些「異例」的理解,必須考量該例的特定情境,並涉及較複雜的行為判斷,因此此處暫時只就通例部份討論。
這是一個十分經濟有效的工作程序模式。也許會有索引工作學者認為這樣的模式沒有辦法做出品質優良的書後索引,但是無可否認的是,這個模式的確能夠在最少人力與最快時間之下,完成一份書後索引。雖然不清楚最早創造出此一模式的出版工作者是誰,但是此模式需要出版業能夠以數位的方式進行出版編排的工作;也許有許多人都同時。
以下更進一步描述這三階段的索引編製工作:
建立關鍵字彙清單
match, match, match
(放在discu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