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方格法(Repertory Grid Technique, RGT)

FIXME

方格法(Repertory Grid Technique)著重於個人參與者在某些特定情境中的意義架構(construction of meaning)。在組織研究中,repertory grid技術已被使用在以下主題的研究中:策略管理與決策、人事管理、資訊需求分析、專家系統、組織行為、徵才、商業分析、顧客關係,等。在這些研究中, repertory grid 作為訪談的補充或是替代方法,著重在其相對的效益與彈性,與其較佳的客觀效度與可再現性(信度)的潛力。

本研究因為需要探究索引編製者在個人索引款目行為的知識模式,而方格法其建構個人知識構念的能力,已受各種不同學科領域研究的肯定,因此方格法是一適當的研究工具。由於方格法在資訊行為研究中並不常見,相關方法論的中文文獻也有限,因此以下將略為詳述方格法的操作與在研究方法論上的議題。

基本概念

方格法(repertory grid technique)是由George Kelly的個人建構理論所衍生而來的。簡要的說明,方格法能透過個人的意義區分行為,呈現出個人內心所建構的知識世界觀點,由此確定個人的知識架構。

因此,方格法本身影含了建構主義哲學的立場。透過知識者的參與,與對日常生活實際情境的區分互動,才能建立起一個認識的知識本體(ontology)。更進一步,此一表徵個人知識本體的意義,在於此知識本體僅只是一個目標參考的知識結構的形式,並非在架構本身即有一客觀性的意義,意義是由此一架構在人類社會領域中的詮釋行為所補充完成。在任何社會背景中,這都需要確保其語義結構的解釋對使用者是有意義的,且,由此產生的知識結構,並不考慮其為真或為假,而是考慮對其情境中的使用者是否有意義。

另一個方格法的要素,構念(construction),來自於Kelly個人建構理論的基礎假定。Kelly認為,人的思考歷程是由十一種推定(corollary),來心理地建立事件預期的方向。其中最主要的是建構推定 (construction corollary),人們藉此預期事件,推斷或回應的詮釋,藉此理解其生活世界。而此一建構推定的基礎模式,稱為構念(construct)。Kelly認為,個人就像科學家一樣,努力改善其構念以增加他們的構念表列,使他們能適應更大的系統。

方格法簡述

Kelly 發展一種方法,能根據受測對象自發產出的詞彙與類別,以探索個人的建構系統。這種方法,後來應用到許多心理學臨床研究以外的不同領域,因而有許多變化的類型,從質性傾向的研究設計,到統計量化分析的研究設計都有。然而基本上都包含了三個主要的資料收集與分析階段:

  1. 引出元素(elements),確定研究分析領域的項目。
  2. 引出構念(constructs),確定可以應用在這些元素間的特徵。
  3. 建構元素與構念的矩陣(方格)。

元素與元素的產生

在最初 Kelly 的臨床研究工作中,所使用的方格法稱為角色方格測驗(Role repertroy grid test),元素是受測者的家人與其意義他人的姓名,而元素是由臨床醫生所提供的。將方格法應用到其他的研究領域中,元素就由原本的角色(role),擴充到可以是人、事件、場地、物品等等,例如藝術品、廣播節目、他人眼中的自我、職業名稱等等。元素一般都是文字的形式,但是某些研究中,元素一開始難以用文字來代表,因此也能以照片、文件或其他代表物。如鋼鐵廠的研究。

元素需要是對參與者或受測者有直接經驗的意義事物。這些元素並不是研究主要分析的資料,研究所需要分析的是個人的構念,而這些元素是為了引出這些個人構念的中介。

元素的產生可以有許多種不同的方式,如:

  1. 由既有資料引出:直接收集受測對象的基本資料,以取得元素清單;如,受測對象曾經居住過的地方。
  2. 由討論中引出:研究者與受測對象共同討論出感興趣的主題。研究者可能準備一些提示,但是結果是由兩人共同參與討論的結果。
  3. 提供概念性的條件限制:由研究者提供某些概念性的項目,讓受測對象根據這些項目的描述,提供出具體的元素清單,如「你喜歡的老師」、「成功的人士」等等項目,然後由參與者填入真實的人物;
  4. 定義出特定的主題:研究者提供一元素取樣的主題範圍,在與受測對象對談中,取得具體的元素清單。如「五位你認為成功的人物」。
  5. 給定元素:由研究者直接提供元素清單。
  6. 混合引出與給定元素:研究者亦可以混合給定與引出元素,以確保對研究者有意義的元素議題能有適當的討論,而又能保持受測對象自身引出的元素。但是當研究者兩者都用的時候,應考慮到給定元素應該放在引出元素之後,以避免污染引出元素。

元素相關研究方法議題

元素產生或是取得的結果,很可能會產生偏差。此一偏差的概念,可以用量化研究的取樣偏差來理解。由與許多方格法的研究都運用到大量的統計工具,而這些偏差會影響研究效度,因此相元素取得偏差控制的議題也受到重視。

第一個元素取得偏差的議題,是元素的同質性(Homogenous)問題。在定義上,元素的同質性指元素需屬於同一個類型。Easterby-Smith, M. (1980)認為,由相同類型的元素,才能引出有相關意義的構念。在這個定義中,「同類型」是一個判斷的準則,但是如何判斷「同類型」,則由研究問題所立基的理論觀點來決定。

第二個元素偏差的議題,是元素的代表涵蓋性(Representative coverage)問題。Beail(1985)1)認為元素需要能代表被研究的問題領域,才能產生出有意義的構念。而此一代表性可以由兩種方法達成:

  1. 理論代表性,研究者在研究設計時,藉由說明此理論抽樣上的邏輯關係,建立理論上的代表性。
  2. 參與者代表性:考量參與者所提供的元素是否代表了受測者內心真正在意的。由於參與者與研究者之間知識的差距,參與者可能因為不具備研究主題詳細的情境知識,也很難提供適當的元素。因此雙方都必須對於自己理解的背景有所對話。

在方格法中,元素產生有一定的限制。Beail(1985)認為,元素應當受測者本身可以經驗的特定具體的範圍內。因為此方法本質上探究的是受測者個人的經驗與知識,因此超過受測者經驗以外的元素是不適宜的,受測者原本就無從理解該元素。因此若是給定元素的研究設計,研究者需要讓受測者有權力排除掉他所不真正了解的元素項目。

注意刺激物(stimuli)可能帶來的偏差。刺激物是用來協助參與者提供元素的資料集或是工具,如相關文件、相簿、圖鑑、百科等等。這些刺激物本身可能就帶有某些取樣上的偏差,會導致選出元素的不均衡。然而這種不均衡也可能是實際上的情況,反映真實世界原本的偏差。研究者必須要注意與處理這些問題。

1)
Beail, N.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 In N. Beail (Ed.), Repertory grid technnique and personal constructs: Applications in clinical & educational settings (pp. 1-24). London: Croom He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