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研究的進行,是隨著研究的展開、資料收集、以及新議題與新問題的發現,而逐步發展的。因此,即使在研究的計畫書階段,試圖提出一些研究的進程規劃與預設可能採用的研究方法,但是隨著研究的進行,以及發現各種問題:包括研究主題的、方法論層次的、認識論層次的,使得我必須不斷的修改或嘗試發展出新的方法與策略,以釐清並解決探索上的困難。
coordination
我認為 Miles & Huberman(1994) 對質性研究分析的連貫模式觀點,能說明我的研究過程。他們的認為,在質性分析工作中,主要有三種互相協力的活動:資料的簡化(reduction)、展示(display)、與結論引出/驗證(conclusion drawing and verification)。這三種活動是同時並行的,同時也是互相交織穿梭的。他們認為,雖然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仍然是不同的活動類型,但是在進行的次序上並沒有必然的前後關係,而把資料蒐集視為能與三種資料分析活動個別互動的另一種活動類型。此一模式強調資料分析中,不同部份的活動之間的是以「協同、協調」關係相互配合的,而非以生產線接力的的合作。
我認為,質性研究者的方法也是個殊的;一方面顯現在研究者對自己研究工具的實用導向建構上,另一方面也更依賴由各個研究者自身對其研究結果產生的檢核。往往是先發現初步的、原始的命題,然後再設計其他的方法,或進行進一步的探究方向設定,以進一步發展、檢驗、確認命題與論述。
研究階段
在這個研究中,主要可區分為六個不同的研究階段。並以階段本身所主要處理的研究問題與困難的不同,作為每一個階段的劃分根據。
表:研究階段分期
階段 | 狀況 | 目標 | 手段 | 關鍵事件 |
---|---|---|---|---|
資料分析 I (2005.12-2006.06) | 進行研究現象的初步探索 | 描繪研究對象 | 1.訪談 2.編碼 3.心智圖描繪 | 研究構想書(2005.11) 前導研究(2005.11) 研究計劃書(2005.12) |
個人編製活動分析 (2006.07-2006.10) | 個案數量有限 編碼太順利 | 以RGT方法深入探索個案的編製行為 | 1.發展款目行為抽樣方法 2.進行索引編製者編製行為RGT研究 3.分析個案RGT結果 | 經由對書寫的心理學研究,發現Kelly個人建構論 款目分類前測 概念款目抽樣演算法前導研究 RGT施測 |
資料分析 II (2006.11-2007.04-) | 完成RGT 發現新個案 | 重理編碼架構 | 1.CWA 分析架構 2.事例-命題分析 3.Atlas.ti與概念圖分析技巧 | 1.發現CWA(2006.11) 發展Atlas.ti Network view 技巧(2007.01) 穩定化分析技巧:小品「決定索引主題混合與否」(2007.04) |
視覺化呈現 (2007.04-) | 文獻個案 編碼與概念圖複雜度高 | 簡化並描繪現象、概念化 | 1.以Visio 重繪 CWA-WDA 與 CWA-AA 2.持續比較概念圖架構,提出更加呈現概念 | 「inside indexing」發現(2007.05) meeting簡報的策略說 |
行動論 (2007.05-) | 歸納行為本質問題 需進一步詮釋現象 | 尋找最佳詮釋現象的理論基礎 | 1.擴大理論定義文獻範圍 2.批判性地綜合比較文獻理論 | 1. 閱讀涂爾幹「原始分類」等社會分類 (2007.05) 重讀Weber, Schutz, Parsons, Garfinkal, Giddens 等社會行動理論(2007.06-09) 小品「行動為中心的資訊行為研究架構」(2007.08) |
on going | ||||
Axis argument (2007.11-) | 聚焦研究發現論點 | Argu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User-imagination: indexing making | 認知心理學,關於閱讀、書寫、問題解決、專家知識等理論架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