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信件答覆嚴鼎忠

Tag - mail, 嚴鼎忠

本文

嚴老師好:

這幾個月都再看一些相關的心理學研究與研究設計,反而沒有太多在實地收集資料的進 展。不過也因此,在研究設計上又會有一些更動。不過這些更動還要與指導老師討論過 後才會定案。

關於嚴老師所提到的問題,我在二月當時的計劃書中,的確還沒有辦法考慮清楚。不過 經過研究進行,我想能作一些更精確的釐清,或是一些修正。我想先一一作一些說明:

關於(一)何謂研究中所要找的「專業書後索引編製者」?這確實要回到我研究論題中,由 於我所要探究的是「書後索引編製行為」,因此需要找出有「書後索引編製經驗」的人, 取得其索引編製經驗中的索引編製知識。在這個方向下,我認為「編過很多書後索引的人」 會是我的取樣標準。如只編過自己書籍的作者,或是只在索引相關課程中作業經驗的學生, 或是相關課程的老師(如索引摘要)其經驗,並非研究主要探究的對象。

目前我所找到,能符合我的條件的「專業書後索引編製者」,真的不多。這也是我主要的 研究困境,前幾個月主要考慮的就是這個問題。我應該修改研究論題,然後重新將研究設定 指向一些更容易取得樣本的對象?(如,就學生的書後索引編製作業進行研究,這是在學校很 容易取得樣本跟資料的研究設計方法),或是繼續原本的論題,而在研究設計上找出解決方法? 目前我傾向後者。

關於(二)索引編製過程是否一社會程序的問題。我想這是我再計劃書階段沒想清楚的部分之一。 就是這是個假定,而非假設。由於我的參考理論基礎中有許多社會心理學與社會語言學的立場, 因此我根本不可能作出「書後索引編製非社會性」這樣的結論。因此這不應該是一個「是否」 的假設檢驗問句,而應該是探索性研究的「有哪些」社會性溝通的研究問題。

(二‧3)是關於溝通的問題,這也是我沒有定義清楚的部分。也許我現在還沒有很清楚也不一定。 「溝通」在這個研究中有兩種不同的概念,一種是「索引編製過程中,參與者對編製工作的溝通」, 與「索引款目對讀者的溝通」,即,如何指引讀者查找到所需資料或概念。前一個是組織研究的 溝通,後者是語言符號研究的溝通。這兩者我一開始沒有區分出來,變成一個很麻煩的狀態。我 一開始的研究計劃主要在工作上的溝通,但是又沒有講的很清楚。但是,我仍然假定這兩種溝通都 會存在在所有的書後索引編製過程中。您所提到的問題,如「著者認為書後索引可有可無,會有想 要跟出版社溝通或要求,他希望的書後索引會是長什麼樣子的嗎?」,我會認為是「如果作者不提, 出版社會自動加上書後索引嗎?若有,為何?若無,為何?」「如果出版社主動加上書後索引,其 預期的期望為何?」我想這還是一個可被研究的問題,但是慢慢的我可能放棄這方面的探究,而專注 在語言符號研究的溝通方面的問題。

關於(三),1930年代開始中文現代書後索引的概念,與許多實務工作。的確留下許多相關文獻與研究。 如鄭恆雄老師便是。但是就如同談如何寫作的書籍很多,但是由資訊行為或是認知心理學方面進行的 書寫或寫作研究,那又不同。我認為差異至少有以下兩點:

並非想要找出最佳的書後索引編製方法或是指導性原則,而是對現象作出一客觀了解
此一了解並非只對書後索引經驗的作客觀描述,而希望歸納出行為或認知的架構或模式

一開始我是先由國外的文獻開始進行的,根據Milstead(1994)在ARIST中對索引 相關研究的分析,對於索引的認知與行為研究仍是缺乏的。2000年起國外有許多索引或編目的行為研究, 但是並沒有找到與書後索引相關的。

我在計劃書書寫的時候,檢索大陸期刊,關於書後索引的研究並不多,僅只得三篇:

曲靜濤(1996)。書後索引在我國的編製現狀及問題探究。中國圖書館學報,1996(2),34-36。
紀曉萍(1994)。我國書後索引的現狀調查與分析。圖書館建設,1994(5),41-43。
時永樂、門鳳超(2002)。古籍書後索引述論。圖書與情報,88 (4),51-55+61。

Indexer 期刊中也有許多工作經驗與心得。國內也有許多索引論述,我將會對其中進行分析工作,但是我是 打算在實地探究之後才進行,作為實地資料分析結果的對照與效度檢驗。


不知道嚴老師回國後,是否能方便接受研究的訪談了呢? 除了之前與嚴老師提過的教科書之外,嚴老師的其他索引編製,如「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說不定是 更適合的研究個案。我想初步訪談會主要在介紹研究現況,說明研究問題,與您書後索引編製的過程上。 我想過程不會太久,約一個小時即可。後續(如果指導老師認可的話),我希望有第二次訪談,針對第一次 訪談的結果進行探討,我希望在初步訪談的時候,能再進一步跟嚴老師說明。

祝您北京之行順利

學生 陳啟亮 敬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tudies

          碩士班研究生  陳 啟亮           Charles Chen   
     xxc.chen@gmail.com   mob:+886-922456605   
    tel:+886-2-23513968#15   fax:+886-2-23518476
—–Original Message—–
From: 嚴鼎忠 [mailto:djyan@ncl.edu.tw]
Sent: Tuesday, August 01, 2006 6:45 PM
To: 陳啟亮
Subject: Re: 請問書後索引編製相關問題 (研究訪談請求)


陳同學:

又過了二個月了,不知有無更多的進展?
你二月的報告,除了附件,我仔細的看過一次,由於都是用片段的時間在研讀,還沒
有加以整理。

先提三點供參考:
1 專業索引編製者
1.1專業索引編製者,還是職業索引編製者?
1.2專業索引編製者,是指有索引編製的專業知識(理論和實務)?還是編過很多索引
的人?
1.3專業索引編製者,是指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嗎?國內圖書館系所畢業的學生或是教
相關方面的老師(相關方面很難界定!)是否算專業索引編製者?(如果算,這裡面
可能有人從來沒有作品產出過)
1.4萬一沒有專業索引編製者,那麼較接近你研究論題的將會是具備哪些條件的人?

2.所有索引編製程序,是一社會性溝通建構的過程?
2.1這個假設有沒有可能不存在?因為「所有索引編製」,是例外不討論?還是不會有
例外?
2.2當著者認為書後索引可有可無(國內書後索引比率偏低可見之),會有想要跟出版
社溝通或要求,他希望的書後索引會是長什麼樣子的嗎?
2.3溝通建構是否應該建立在二個或二個以上的人,對於「索引」有不同的認知與看法
?這才牽涉到溝通建構?想要說的是有些書的著者,完成沒有索引的概念,這些著者
會對別人(例如計畫書中所說的排版工人)所做的索引有所意見主張嗎?而索引編製
者(又是排版工人)會想徵詢著者對於書後索引的要求嗎?

3.中文書後索引的論著,真的很少嗎?
3.1中文書的書後索引出現應該不是最近?難道以前的人都沒有談論過書後索引的作法
或概念?
3.2大陸的索引論著不少?沒有這方面的資料嗎?
3.3從索引論著中,可不可以探究出索引編製者的心理因素?


我將於8月3日至8日到北京開會,想必會有一些片段的時間,如果有新的資料,而認為
我可以幫上一些忙,請再傳給我,我試著在北京的時間,對你的研究,試著釐清一下
觀點。


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