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索引使用者的行為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探究索引使用者的資訊行為,而是在探究索引編製著的資訊行為。但是在研究中,仍然可以發現,索引編製者會設想索引使用者的使用行為,作為其索引規劃與詞彙判斷的權衡因素之一。

在研究中,也整理出所收集資料中的使用者行為類型;不過,由於訪談工作主要是針對索引編製者進行的,這些透過編製者所取得的「索引使用者使用行為」,嚴格來說還必須要加上「設想」兩字,才算充分。雖然,這些索引編製者,或是出版物規劃的編輯,他們內心「設想」的使用者使用行為,部分是自己的個人經驗、部分是從各種管道收集而來的使用者證言、部分是依循慣例、等等。關於這方面的論述,請見〈設想索引使用者行為〉。

實際上,對於索引使用者行為的研究,可能是在書後索引相關的資訊行為中,最早被重視到的,並有所成果。

使用偏好

Diodato (1994)檢驗三項書後索引功能設計上的的使用者偏好:

  • 次標目(subheading)的排列方式:是逐行排列(line-by-line);或是在主標目後,不斷行接連著排列(run-on)?
  • 標目的字母排序方式:是按照字母(letter by letter);或是字(word by word)的次序?
  • 重複的主題標目的處理:直接重複(duplicate);或是用「見(see)」來指引?

結果顯示,不論使用者(受測對象為圖書館員)或專業索引者,都偏好使用逐行排列(line-by-line)的標目子項(sub heading),及依照字(word by word)的次序來排列標目。而只有重複的主題標目的處理方面的意見並不一致,在使用者方面明顯較多人傾向直接重複標目,而在專業索引者方面,雖然數量上有較多人表示偏好直接重複標目,差距並不顯著。

索引檢索行為模型

在 Liddy,Jorgensen 與 Bonzi (1993)的研究中,以實徵研究建立了索引使用者的資訊尋求行為模型。其研究以三種不同的層次建構行為模型:最具體的層次為具體的檢索行為,第二層次找出各個行為之間的途徑與策略,稱為文字檢索路徑(Text Search Path),第三層次檢視索引檢索者資訊需求的轉變,歸納出10種不同的檢索者焦點(Focus):

  • 理解(understand):以使用者的內在知識理解問題。但這並非只是檢索一開始對給定問題的理解工作而已,理解是一持續進行的認知焦點。在搜尋工作進行中,一方面不但尋找特定問題的答案,同時也能夠促進對問題進一步理解。對問題理解的改變,可能導致檢索者進一步縮小或擴張原本的檢索問題範圍。
  • 起點(enter):使用者需要找到檢索工具中知識結構的起始進入點(entrance)。與「理解」不同,「起點」強調以資訊取用工具(索引)的結構理解查詢問題。這通常也表示檢索者要找到進入索引的適當層次。
  • 依據(rely):使用者需要以自己的內在知識,進行檢索下一步活動。對於熟悉這本書的索引檢索者而言,「依據」可能是更重要的一種狀況。也通常引發使用者以創新或非預期的方式使用系統。
  • 方向調適(orient):使用者需要了解各種文字物件(標目、次標目、段落、章節)的關係,或檢驗蒐尋路徑。
  • 產生(generate):產生檢索詞彙。可能發生在檢索的最初,或是稍後當索引檢索者需要確認其搜尋結果的完成度時。能透過很多種不同的方法達成,如瀏覽、產生同義詞、縮小或擴張檢索問題等等。
  • 搜尋(search):透過比對程序(pattern-matching process),找出字、詞、概念的實體標定位置。有時候檢索者也會在略讀掃視過程中,讓相關字詞「自己跳出來」。
  • 評估(evaluate):進一步仔細檢視資訊,以決定這是適確的或是無用的資訊。
  • 辨識/篩選(recognize/discard):使用者辨識資訊的有用性,並決定那些資訊是無用並可以捨棄的。
  • 檢驗(verify):確認找到的資訊是否滿足資訊需求、並且是否正確。
  • 滿足(satisfy):認為檢索工作成功。

在稍後(1994)又在十項中又增加了一項:

  • 比較(compare):審視資訊間的相似性與差異性。使用者會應用許多不同的技巧。

根據其研究結果,顯示索引使用者在檢索索引時,會不斷改變其需求,並在檢索程序中根據其所見而修正行動、改變其焦點。使用者在索引檢索過程中的動態的、改變的行動看來與各種普遍資訊尋求(general information-seeking)程序以及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程序有關。這些使用者聚焦的程序,結合成為一種更為抽象、非線性的資訊尋求模型。

換言之,為了滿足較基本的資訊需求,如完成檢索任務、解決特定問題等等,索引使用者必須將資訊工作區分成許多不同的次目的與次任務,並且在完成基本任務的前提下,其資訊行為焦點以非線性的方式在不同次任務當中移動。

索引功能對檢索行為的影響

Jorgensen 與 Liddy (1994) 進一步檢驗了人為設計的索引功能,對於檢索成效的影響。

參互見有無的影響

有參互見結構的索引在主觀認知上滿意度較高。 有參互見結構的索引,檢索速度也是較快;索引參互見結構的有無,在實驗中影響瀏覽掃描索引頁的時間達五倍。 但是有參互見結構的索引所完成任務的錯誤率也高。因為許多受測者都在找到正確答案的中途過早停止檢索,而產生索引失敗的結果。 參互見結構有助於使用者產生同義字。

參互見結構會讓使用者發生以下錯誤:

  • 以為 見/參見 是標目的一部份
  • 在不同的索引間翻看(Running separate references together)
  • 把後續的標目或次標目看成是 見/參見 的一部份
  • 因為找到的款目沒有頁碼而火大

詞彙混合與否的影響

在索引準則中,假定非混合的索引有助於並加快檢索工作。這種功能設計互有利弊,因為檢索者也許不會發現到還有其他的索引。所以,索引準則中更進一步建議索引需要以各種指引標記、參見、說明等等功能,引導使用者發現其他索引的存在。但在Jorgensen與Liddy的實驗中,這些功能顯然並無法達成其目的:

  • 使用者通常不預期會有一份以上的索引;
  • 即使索引中提供了其他索引的指引標記,但是使用者仍然可能沒發現有其他索引存在;
  • 當受測者因為沒有看到第二份索引而沒有找到款目的時候,他會認為是索引本身沒有收錄此一款目;
  • 受測者不閱讀索引說明;
  • 即使使用者找到另一個索引,也不能保證檢索成功。
  • 受測者通常是因為翻頁上的偶然,才會發現還有另一份索引存在。

概念詞彙多寡的影響

一般認為,提供概念詞彙的索引才是品質優良索引的特徵。但Jorgensen與Liddy的實驗結果,反而顯示了較多的概念詞彙導致較高的檢索失敗率。這一方面與實驗操弄中,對於檢索失敗的定義有關。實驗組中的概念詞彙雖少,但另一方面也無疑的幫使用者做了無懈可擊的資訊篩選工作,能用的詞較少,反而比較少出錯的空間。相反的,在對照組找到第一筆資訊的時候,即便只有部分的相關,他也就會以為找到了答案了,而結束檢索,反而因此被記為檢索錯誤。

除去檢索成功率上的爭議。概念詞較多的索引,在使用者主觀認定上的滿意度較高。並且在某些案例中,對照組也有助於受測者探索主題與發現更多的資訊。

References

Other references

  • Bates, M. J. (1998). Indexing and access for digital libraries and the internet: Human, database, and domain facto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9(13), 1185-1205.
  • Bhavnani, S. K., & Bates, M. J. (2002). Separating the knowledge layers: Cognitive analysis of search knowledge through hierarchical goal decompositions. In Asist 2002: Proceedings of the 65th asist annual meeting, vol 39, 2002 (Vol. 39, pp. 204-213).
  • Bhavnani, S. K., Bichakjian, C. K., Johnson, T. M., Little, R. J., Peck, F. A., Schwartz, J. L., et al. (2006). Strategy hubs: Domain portals to help fi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7(1), 4-24.
  • Brajnik, G., Mizzaro, S., Tasso, C., & Venuti, F. (2002). Strategic help in user interfaces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3(5), 343-358.
  • Drabenstott, K. M. (2003). Do nondomain experts enlist the strategies of domain exper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4(9), 836-854.
  • Hembrooke, H. A., Granka, L. A., Gay, G. K., & Liddy, E. D. (2005). The effects of expertise a selection and subsequent a feedback on search term learn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6(8), 861-871.
  • Hider, P. (2006). Search goal revision in model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32(4), 352-361.
  • Hsiehyee, I. (1993). Effects of search experience and subject knowledge on the search tactics of novice and experienced search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4(3), 161-174.
  • Ingwersen, P. (1996). Cognitive perspective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raction: Elements of a cognitive ir theory.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52(1), 3-50.
  • Ingwersen, P. (1999). Cognitive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4, 3-52.
  • Jansen, B. J. (2005). Seeking and implementing automated assistance during the search proces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41(4), 909-928.
  • Macpherson, K. (2004).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of undergraduate electronic database information retriev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5(4), 333-347.
  • Mat-Hassan, M., & Levene, M. (2005). Associating search and navigation behavior through log analy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6(9), 913-934.
  • Matusiak, K. K. (2006).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in digital image collections: A cogni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32(5), 479-488.
  • Nahl, D., & Tenopir, C. (1996).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searching behavior of novice end-users of a full-text databa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7(4), 276-286.
  • Shiri, A. A., Revie, C., & Chowdhury, G. (2002). Thesaurus-assisted search term selection and query expansion: A review of user-centred studies. Knowledge Organization, 29(1), 1-19.
  • Shiri, A. S., & Revie, C. (2003). The effects of topic complexity and familiarity on cognitive and physical moves in a thesaurus-enhanced search environment.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9(6), 517-526.
  • Sutcliffe, A. G., Ennis, M., & Watkinson, S. J. (2000). Empirical studies of end-user information search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51(13), 1211-1231.
  • Twidale, M. B., Nichols, D. M., & Paice, C. D. (1997). Browsing is a collaborative proces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33(6), 761-783.
  • Wildemuth, B. M. (2004). The effects of domain knowledge on search tactic formul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5(3), 246-258.
  • Zins, C. (2000). Success, a structured search strategy: Rationale, principles, an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51(13), 1232-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