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A theoretical agenda for economic sociology / Granovetter (2002)

Citation - Granovetter, M. (2002). A theoretical agenda for economic sociology. In M. F. Guillén, R. Collins, P. England & M. Meyer (Eds.), The new economic sociology: Developments in an emerging field (pp. 35-59). NY: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 Granovetter, M.(2006)。經濟社會學的理論日程 (姚偉 譯)。載於 M. F. Guillén、R. Collins、P. England 與 M. Meyer(主編),新經濟社會學。(頁47-82)。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Keyword - economic sociology

動機、個體、脈絡與歷史: 以往經濟理論觀點的缺點

  • 經濟學在理論上關注的是「理性」或「工具行動(instrumental action)」的概念,並基於「方法論的個人主義(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解釋具體的個人行動。
  • Granovetter 認為這種「工具化約論者(instrumental reductionist)」的觀點,用來解釋社會與人類的活動與現象,有兩個缺點:
    • 1. 限於個人利益對人類互動的解釋,抽離了經濟行動基礎在「關係」上的面向。特別是水平關係,如信任、合作;垂直關係,如權力、服從,這些都不是能用個人動機可解釋的範圍。
      • 信任與權力楔入於利益與行動之間。因為規範與個人認同來自於認知與情感的互動而建構,而由此界定利益,而非由自我利益的互動來決定。
    • 2. 沒有一種簡單的個體化約論,能夠解釋社會場所的演進與變化;而反而是場所與情境能夠影響個體行動。

社會行動的混合性目的

Mixed Sources of Action in Social Space

此段解說: 社會空間中的非自利行動(非工具理性解釋框架)

  • 工具理性(理性選擇)可以解釋的的社會空間行動
    • 善用社會網絡關係發展自身利益。
      • Boorman (1975, on investing in weak ties) 投資弱連結關係
      • Burt (1992, on the use of structural holes) 對結構洞的利用
    • 對以上觀點的批評
      • Peter Blau社會交換理論:
        > 「布勞指出,來自於他人的積極反應,當接受者預期它們有價值時,才是值得回應的。人們有社會需要,希望被人們喜歡,被他人認可和尊敬。虛偽的贊同(正如那些縱容諂媚者的人很了解的)只不過是一種沒有深層動機的空談。儘管正如可信賴的社交活動(confidence racket)之成功所表明的,依些社會關係的投資者也許擅長於假裝誠實,但接受方要求的是真誠的贊同,對虛偽的贊同非常警惕,這明顯地限制了社會生活中計算的工具性作用。(p.50)
  • 沒有單以利益為目的的社會行動
    > 「經濟社會學的第一個理論貢獻,就是引起人們注意行動者在從事生產、分配與消費活動時,激勵這些活動的的經濟目的與社會目的的混合性(mixture)。」
    人類行動不完全是因為自利動機與工具理性選擇。
  • 如: 信任與權力 – 在水平與垂直關係中的合作與順從行為,並不能單純以自利行為解釋
    • [權力的]水平關係: 信任與團結
    • [權力的]垂直關係: 權力與順從
    • 工具理性在解釋信任與權力行動時的嘗試: 即使成功,最終仍無法解釋許多社會生活與經濟行動的問題
      • Mancur Olson's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1965) 把理性選擇理論用於政治分析,指出人們為了獲得共同目標而進行的合作,將被理性行動者暗中破壞,因為每個人都想搭便車。
      • Oliver Williamson (1975) of the likelihood in market relations of “opportunism”-the alloying of simple self-interest with “guile.” 市場關係中的機會主義–為了自利的欺騙行為。
      • 以上研究發現,根據工具理性觀點,反而會導致合作的破滅。以下的假定便不可能存在: 「源於孟德斯鳩時代的、艾伯特赫爾曼(1982)所說的: 商業是強有力的文明化中介的思想所統治的長久時代。這種思想認為,理性行動與交換會把人們變成自動遵守遊戲規則的紳士,即使他人動機與自己相反,但仍值得信任。」
        These discoveries ended the long era in instrumental theory dominated by what Albert Hirschman (1982) has called the idea of doux commerce, stemming from.thetime of Montesquieu: that rational action and exchange transform people into gentlemen who automatically follow the rules of the game and are trustworthy despite incentives to the contrary.
    • 合作行為符合長期(跨期的、多回合賽局的)利益: Robert Axelrod's (1984) 囚徒困境的演化
    • 順從行為: Max Weber的合法權威 與 價值理性; 阿瑪蒂亞.森(1977)的自我利益理論與“義務感”。
    • John Padgett and Christopher Ansell (1993): Medicis 如何在其追隨者間橋接結構洞
  • 承諾與社會化。兩種極端:認為所有社會行動都源自於義務承諾,到社會的道德情操其實服從於社會系統的效率與技術要求。
    • E. P. Thompson (1971)的 18th 英國群眾運動研究: 狂熱群眾運動背後的理智目標,以及情感–道德經濟上的合法行動與非法行動的信念。

制度與經濟: 作為互動與交疊的副產品的合作、順從與策略行動 (Institutions & the Economy: Cooperation, Compliance & Strategic Action as Byproducts of Interactions & Intersection)

  • 社會行動很少獨立於更大的網絡、制度、文化或歷史存在。
    • 如,合作與順從行為,一方面依賴於個體間的人際關係與歷史,另一方面也依賴個體所處社會網絡的整體結構。
      • 例: 兩個行動者間的關係是採取合作或欺騙,除了取決於兩人的關係與交情,也取決於他們身處的整個網絡是密度較高的(不正當的行為會很快的被傳播)或是密度較低的(不正當的行為會被隱瞞較長的時間)。
  • 宏觀社會網絡建構的社會過程。
    • White(1992) 不同網絡間的耦合(coupling)與脫耦(decoupling)。 “研究資源、訊息和影響力在已能自我再生產的社會結構的各層面之間,如何的被動員或不能被動員的。”
    • Granovetter 關於弱連結優勢的研究 strength_of_weak_ties
    • Padgett & Ansell (1993) 分析 Medici 角色的多音性“multivocality”與強盜行為“robust action”
    • Burt (1992) 結構洞的優勢
    • 交換空間 (sphere of exchange): 可進行交換與比較的商品或服務的集合。不可交換的商品會彼此區隔出不同的交換空間。(Bohannan and Dalton, 1965)
      > 不能進行交換是因為人們不知道如何看待這種交換,或認為這種交換是不適當的。例如: 用何種價格出售小孩。
      • Barth (1967): 能連結兩個分離的交換空間中的結構洞,就能創造出新的交換能力而獲利,是一種企業家特質。
      • Israel Kirzner (1973),企業家透過重建新的市場關係連結而獲利(與 Barth的見解類似)
      • 企業家精神的另一面: 限制交易(restraint of trade)(a special case of what White (1992) calls “blocking action”). 剝奪其他人利用結構洞的機會。
      • Max Weber: 群集利益 “constellation of interests” 一種卡位–有利位置的獨佔(position of monopoly)
    • Samuel Insull 的個案
    • 創投在矽谷扮演的角色

經濟制度的社會建構

  • 探討的問題: 個人行為如何受到更大的網絡影響? 個人又如何重構網絡?
  • Granovetter 對 Herbert Gans (1963) 於 Boston 西端抗爭研究得重新解釋
    • Gans: 工人階級對於毛遂自薦的領導不信任
    • 理性工具論的解釋: 搭便車現象, 每個人都希望他人來承受動員的代價
    • Granovetter: 缺少一種行動者,可以跨越波士頓西區網絡結構洞,即能把期弱連結延伸到各種結黨的小圈圈中(clique)
      • 信任與權力通過水平與垂直關係的整體結構而結合在一起。
  • “網絡開放性,人員、思想、資本能夠在公司多孔環境間自由的流動,是矽谷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p.69)
    • Saxenian (1994) 對矽谷產業成功的研究,是因為公司之間與個人之間存在有高度信任
      • loyalties lay more with occupational groups;
      • rapid mobility meant that people in separate firms had often once worked together;
      • the culture of engineers stressed heavily the macho goal of exhibiting technical prowess to one another;
      • often more important to self-esteem than high salary or job security. (nerd culture)
    • Gernot Grabher 研究 波士頓Boston Route 128 產業,呈現與矽谷相反的結構。
      • 大公司追求自我滿足,避免與其他公司分享人才。但在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中,這種策略並不成功。
    • Richard Locke 的 義大利汽車產業研究。Fiat 與 Alfa-Romeo 的組織再造。
    • Richard Locke 對義大利紡織業的研究
    • 社會資本: Putnam (1993): 成功的城市產業歸功於該城市所具有的豐富多樣的協會生活,成為構成社會資本的規範、網絡與信任的來源。
    • “neo-Tocquevillian” 新托克維爾主義: 強調社區、民主的重要性。

成功的經濟模式來自於公司、職業群體、社會網絡的複雜交互應用。(p.71)

三種網絡結構 和 相應的三種潛功能(potentials)

高度脫耦結構
The highly decoupled structure
沒有交錯連結,利益牴觸時容易發生衝突,但不太可能放在一起成為一個更大的社會現象
without crosscutting ties, might be more prone to conflict when interests collide, but less likely to ever be pulled together into a social phenomenon of larger scale.
弱耦合結構
The weakly coupled structure
衝突出現時可能有共識結果,但如果出現一個具備行動力的企業家,這種結構可能在更大的社會實體中累積權力與影響
may lead to more consensual outcomes when conflict arises, but in the presence of an active entrepreneur may most lend itself to the amassing of power or influence over a large social entity.
高度耦合結構
The highly coupled structure
實際上結構很少。儘管最適合一種高水準的合作,但比起脫耦結構更不可能成為協調網絡的中心
has, in effect, less structure. It may be the most amenable to a high level of cooperation, but even less likely than the first type to ever be highly coordinated from a center.

總結與討論

Note

.

file link - Google Schloar, X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