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gnitive authority / Rieh (2005)
Citation - Rieh, S. Y. (2005). Cognitive authority. In K. E. Fisher, S. Erdelez & L. E. F. McKechnie (Eds.),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pp. 83–87). Medford, NJ: Information Today.
Keyword - cognitive authority
Content
Patrick Wilson (1983) 在 《Second-hand Knowledge: An Inquiry into Cognitive Authority》一書中,由社會認識論(social epistemology)發展出認知權威理論。
Wilson 認知權威的基本概念是:
- 一手知識與二手知識:
- 人們建構知識的方法有兩種: 基於其親身體驗的第一手知識,以及由他人處得知的第二手知識。
- 人們藉由既有概念,詮釋與理解自己所遇到的世界,藉此學得第一手知識。
- 人們也從他人處學到在直接經驗之外的知識。人們對世界的想法多數是來自於他人的二手知識,並且得以跨越個人狹小的生活經驗世界。
- 人們並未輕信所有他人所說的,只會將那些「知道自己在說什麼」的人,視為可採信的認知權威。
Wilson 關於認知權威的幾件事:
- 認知權威涉及至少兩個人的關係。具有認知權威並不代表他是專家,一個人也可能是專家但不被認同。
- 認知權威有不同的程度,可以說一個人有較多或較少的認知權威。
- 認知權威與主題領域相關。一個人可能對某些問題具有權威,而另一些問題則否。
- 認知權威與可信性(credibility)相關。其權威影響力是來自於我們認為他是有信用的、值得相信的。
Wilson 認為認知權威不只存在個人中,在書籍、設備、機構、組織之中。
判斷文本認知權威的一些外在測試:
- 由值得信賴的作者或團體所著;
- 由有信譽的出版商所發行
- 由文件類型。如,一本標準字典在引證上比起自己更有其權威性。(?)
- 由內容陳述
近來的資訊科學研究,重新注重認知權威
- Rieh (2000, 2002) 關於網路內容品質與可信度的研究。人們判斷網路內容的可信度取決於: 自己的知識、來源管道的特徵、資訊物件類型特徵。
- Fritch and Cromwell (2001) 基於 Wilson 理論,所發展的網路資訊評估架構。
- McKenzie (2003) 建構主義取向。認為認知權威並不來自於對與正確性的評估,而是來自於日常生活事實的建構。
(Note: Rieh 關心人們如何應用認知權威評估資訊的可信度,並建立起評估資訊品質的模型,以處理大量的網路資訊;McKenzie 關心人們如何建構起認知權威。)
Note
Metadata/Backlinks
.
file link - Google Schloar, X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