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Repertory grid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ase study / Honess (1985)

Citation - Honess, T. (1985). Repertory grid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ase study. In N. Beail (Ed.), Repertory grid technnique and personal constructs: Applications in clinical & educational settings (pp. 243-255). London: Croom Helm.

Keyword -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 case study

Psychology Case Study with Repertroy Grid

本文認為repertory grid technique可以在個案研究的結構訪談中作為一種有力且靈敏的資料收集工具。本文作者認為repertory grid並不只可以作為收集量化資料的方法。作者透過三個與教育相關的個案研究作為案例。

本文首先論證在心理學使用個案研究法的優點與原則。接著是三個個案中使用repertroy grid的情況。

案例

教師對兒童如何學習的內隱模式研究

此研究假定,了解教師對於「兒童如何學習」的內隱模式知識是,能有助於進行良好教學活動。 研究的對象是一位45歲的教師,C女士,有著15年的教學經驗。

C女士首先進行 repertory grid。此方格的元素是她班上的學生的照片,構念以triad法從元素中取得,而引出構念的問句邏輯是「說明這三個學生中,哪一種學習方法是這兩個相同,而另一個相反的?」。透過這種取得過程,C女士一共建立17組構念。接著透過因素分析構念的相關性,計算C女士的概念可分為兩群,第一群可以歸納為「認知技巧」(如,記憶力好,能在文章中整理想法),另一群要素則是「動機/情感」面向(如,不理解時的焦慮)。

在之後,研究者參與觀察並記錄C女士一學期中的十二堂數學課程。這些記錄包括影音資料,與參與者對課程中的討論內容的筆記。這些資料在後續被用來作為討論焦點的基礎。

一些影含的細節並沒有在此文中說明。然而,在此研究中顯示了,repertory grid在整個協商過程中,的確作為一種非常經濟有效的資料收集技術。

任何規範都 不會花費昂貴的研究時間 作以下工作:(1)擴大方格輸入,以階梯法(laddering procedure)詳盡報導引出構念的意義;(2)排除錄影 與 信任錄音;(3)減少研究者或另一個受訓者出席的會議次數。

幼稚園男童與青春期少男的閱讀困難研究

  • HONESS, T, MURPHY, C. & TANN, R. (1983). Reading problems and the child's identity: a Personal ConstructTheory analysis of infants school boys and male adolescents. Human Learning, 2,187-208.

第二個例子分為兩個研究,即幼稚園男童與青春期少男兩個。其中青春期的案例有詳細訪談與資料收集過程紀錄。特別是laddering的程序。

看起來laddering程序,是在以triad引出構念之後,研究者進一步詢問這個構念的上位與下位概念。在舉出的範例中,上位概念的引出是透過「Why」的問句,如構念為「過得很快樂」「為什麼過得很快樂?」「因為會笑」。下位概念的引出是夠過舉例,如同上構念「過得很快樂」「有哪些事情是過得很快樂的?」「釣魚、有事作、不會無聊」

了解離校經驗

計劃研究160位貧窮的離校者,其中28個進行了詳細的個案研究。在這些個案研究中使用了幾種不同的方法,其中之一是 repertroy grid。使用了8×10的方格(元素x構念,似乎是統一的)。這些元素是「在不同的狀況下的自我」:「工作中的你、在學校的你、和男/女朋友在一起的你、在家與家人在一起的你、在失業救濟所的你、你單獨無事的時候、六個月後的你、你與朋友放學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