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情境與情緒: 人機互動理論沿革與發展 / 周書暉 & 林祐全 (2011)
Citation - 周書暉, & 林祐全. (2011). 結合情境與情緒: 人機互動理論沿革與發展. 傳播與管理研究, 11(1), 29-68.
Keyword -
Abstract
- 背景/動機:
- 假定:
- 方法:
- 資料:
- 發現:
Note
- 人機互動研究:
- 認知取向: 人腦作為一種資訊處理裝置。1960-70年代的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是一個資訊處理器,有資訊輸入、輸出與一連串有次序的處理階段1)。透過實驗、模型化、了解人類處理資訊的過程。以及根據人類行為表現,評估系統與介面設計。「研究多透過實驗室方法,了解什麼樣的設計具有效用,以及使用者對特定設計的表現與反應(成效的或情感的)。
- 認知取向的限制: 實驗室方法脫離真實世界的使用情境與脈絡。
- 改變:
- 脈絡: 設計製品(artifact)的實際使用脈絡 –> 實際工作環境與脈絡,工作中的人際互動,活動理論(Kaptelinin, 1996; Kuutti, 1996; Nardi, 1996a)
- 情感、情緒
- Nardi (1996a): 情境行動(situated action), 分散認知(distributed cognition), 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
- 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
- Vygotsky: 意義的習得,來自於人與他人的社會互動。
- Vygotsky 的 人、工具、目的 –> 結果 結構。
- Leont'en (1981) 活動 > 行動 > 運作 的階層
- Engestorm(2000) 人、工具、目的、(社群、規範、分工) 金字塔
- 系統-結構活動理論 (systemic-structural theory of activity) (Bedny & Karwowski, 2004)
- 情感 (Norman, 2004) emotional design
- 情感測量
- 自我經驗報告
- 語意差別(semantic differential)量表
- 非語言的: SAM(Self Assessment Manikin), Emocards
- 表徵反應: 臉部表情編碼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FACS); 肌電圖(Facial electromyography, EMG)測量顴大肌與皺眉肌的變化; 音調變化
- 生理反應:
Metadata/Backlinks
.
file link - Google Schloar, XXC
1)
Lindsay, P., & Norman, D. (1977).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