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指個人對自己具有充分能力可以完成某事的信念。自我效能與個人擁有的技能無關,而與所擁有的能力程度的自我判斷有關。作為一種對自己所擁有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決定個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思維方式、以及情緒反應。

高度自我效能的人,能夠增加個人與整體的成就與利益;將困難的任務挑戰當作磨練,而非應該避免的威脅,並且確保自己能掌握它。面臨失敗,會認為是因為自己努力不夠,或是缺乏應該可以習得的知識或技能,反而促使他們更加努力。抱持高度自我效能觀點能促進個人成就,減低壓力並且避免沮喪的情緒。

相反地,低度自我效能的人面對困難的任務會懷疑自己能力,先考慮自身的缺點與將面臨到的阻礙,詳列出各種可能導致負面結果,而非思考克服或成功的方法。面對失敗,會認為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以克服所有導致失敗的負面因素,進而傾向放棄並減少努力。低度自我效能的人更容易感到壓力、無力感與沮喪。

自我效能不同於行動結果的預期。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自己能力水準的評估,而行動結果預期是對此一行為所帶來可能結果的判斷。例如,相信自己能夠跳過兩公尺的高度是一種自我效能判斷,而預期到此一行為將帶來的表揚、獎品、自我滿足等是行動結果預期。

起源與理論

自我效能是由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所提出,並成為其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SCT)中的核心概念。

應用

教育

運動心理學

公共醫療

圖書資訊學

利用 A. Bandura 的 SCT 作為解釋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普遍理論或後設理論,以自我效能作為資訊搜尋的行為動機。以下例證主要來自於 Miwa (2005)1)

  • Wilson (1995)2) 將自我效能作為進行資訊搜尋行為的動機之一,以解釋為何有些資訊需求並不會發生資訊搜尋行為。
  • Ren (1999)3) 發現較高自我效能的經理人更常取用政府資訊資源。較高網路技能自我效能更常搜尋政府網路資訊。
  • Savolainen (2001)4) 採納自我效能理論的概念,發展其網路能力模型(model of network competence)。

Note

自我系統: (1)自我調節;(2)自我參照

所想要解決的問題:

  • 關於控制知識和行為之間的相互關係。
  • 「事實上,即使人們已充分認識到該做什麼,他們也經常不去最大限度地做出這種行為。這是因為,有關自我的思維自摘是和行動的關係中起中介作用。沿這一研究思路涉及的問題是,人們如何評判自己的能力,他們的效能自我知覺如何影響其動機與行為。」(Bandura, 1986:390-1)
  • 「能力的充分發揮,既需要技能,也需要有效運用技能的自我效能信念。」(Bandura, 1986:391)
  • 「操作性效能需要隨時整合多種子技能以便應對不斷變化的情境;在大部分情境中,往往包含著模糊不清的、不可預期的、經常令人心煩的因素。即使是一些習慣化的活動,也很少會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來進行。因此,人們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的啟動和調節,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對操作能力的評價,亦即在一定的情境中人們認為自己能作什麼。」(Bandura, 1986:391)

定義

  • 「自我效能感被定義為:人們對自身完成既定行為目標所需的行動過程的組織和執行能力的判斷。他與一個人擁有的技能無關,但與人們對所擁有的能力能夠幹什麼的判斷有關係。」(Bandura, 1986:391)
  • 「自我效能的判斷有別於反應結果預期。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自己是否具備達到某一行為水平能力的評判,而結果預期對這種行為可能帶來結果的判斷。例如,相信自己能夠跳過六英呎的高度是一種效能判斷,而預期到這一行為所帶來的社會表彰、讚揚、獎品、自我滿足等構成了結果預期。」(Bandura, 1986:391)

對心理機制與行為的功能與效果

  • 選擇行為。決定採取什麼行動,以及行動的終止持續條件(如,時間)。「人們傾向於避開她們認為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任務與處境,而毫不猶豫地從事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處理的事情。…促使人們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去的有益的效能自我知覺,有助於能力的增長。相反,引導人們迴避豐富多彩的環境和活動的自我無能感,阻礙了自身潛能的發展,使具有消極自我知覺的個體失去更正的機會。」(Bandura, 1986:393)
  • 努力的付出與堅持不懈。「在面臨障礙和困境時,效能評判也決定人們付出多少努力,堅持多長時間。自我效能感越強烈,付出的努力會越多,持續的時間會越長。」(Bandura, 1986:394)
    • Soloman (1984) 自我效能高的兒童對於困難的教育任務會付出較多的認知努力,學習得較好;但在簡單的情境中,會付出較少的努力,學習得較差。
  • 思維方式與情感反應。高自我效能者遇到困難會激發付出更多努力,若失敗會歸因於努力不足;低自我效能者遇到困難會將思維停留在自身的不足上,並認為潛在的困難遠比實際大,若失敗則歸因於自己能力不足。
  • 作為行為的產生者而非僅是行為的預告者。高自我效能者傾向創造未來,而非僅僅預告決定性的後果。

References

  • Wikipedia Self-efficacy
  •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US: Prentice-Hall, Inc.
    • 中譯本: Bandura, A. (2001).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Bandura, A. (1994). Self-efficacy. In V. S. Ramachaudran (Ed.), Encyclopedia of human behavior (Vol. 4, pp. 71-81).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Reprinted in H. Friedman [Ed.], Encyclopedia of mental health.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8). Available in http://des.emory.edu/mfp/BanEncy.html
  • Miwa, M. (2005). Bandura's Social Cognition. In K. E. Fisher, S. Erdelez & L. McKechnie (Eds.),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pp. 54-57). Medford, N.J. : Information Today.
1)
Miwa, M. (2005). Bandura's Social Cognition. In K. E. Fisher, S. Erdelez & L. McKechnie (Eds.),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pp. 54-57). Medford, N.J. : Information Today.
2)
Wilson, T., & Walsh, C. (1995). Information behaviour: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London, UK: British Libra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3)
Ren, W. H. (1999). Self-efficacy and the search for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 study of small-business executives. Reference and user services quarterly, 38(3), 283-291.
4)
Savolainen, R. (2002). Network competence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on the Internet: From definitions towards a social cognitive model.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58(2), 2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