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邢克超(編) (1993)。戰後法國教育研究。江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Keyword -
直到20th中,法國的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還具有與今天完全不同的涵義。它們不是兩個連續的學習階段,而是兩類不同的教育,針對兩種不同的社會階級。中等教育是在國立中學(Lycee)或市立中學(college)中進行,其中設有自己專門的小學班。初等教育則在公立小學進行,它也有自己的延伸,高級小學以及完成班。(p.115)
Baudelot, C., Establet, R. 《法國資本主義學校》:考察了法國60s的學校教育制度,提出法國仍然存在雙軌制教育的觀點。
從表面上,法國學校實現了統一,即取消了形式上的階級、種族、性別的限制,實行了全民的免費義務教育。但實際上,兩種軌制教育的對立是十分明顯的:“初等-職業”教育一軌面向平民子女,主要培訓具有一般性技能的簡單勞動者;“中等-高等”教育一軌則基本服務於上層階級子女,為統治階級培養高級技術與管理人才。(p.77)
中等教育單軌化在70s年代改革後,被認為已有成效。但高等教育的雙軌制仍然存在:
多年來,法國國內圍繞雙軌制問題一直爭論不休。一些人認為,大學教育有助於消除教育不平等,推行教育民主化,大學在權貴面前享有自治的權力,大學教師受人推崇。另一些人認為,大學校辦學效率高,培養精英人才;同企業組織關係密切,社會聲譽好。(p.218)
大學校之受重視一方面是因為,大學本身素質的問題:
法國國內對於大學教育越來越不滿意。其主要原因是大學教育被看作是一種與社會現實“不協調的單一的理論教育”,難以接近現實生活,特別是畢業生就業困難。就現實而言,就連傳統上主要招聘大學畢業生的研究機構,近年來也對大學表示“愛莫能助”。這對於以往以培養教師和研究人員為主的大學來說,不能說不是一大打擊。因此,越來越多的優秀高中生將報考大學只作為第三選擇,在大學預備班和大學技術學院之後,以致使大學入學生成績平平。(p.219)
1970年,大學與大學校的畢業生分別為68000人與12000人,而在企業招聘的幹部中,68%來自大學校,而大學只佔6%。……法國國內100多家最大的企業,2/3的領導人畢業於大學校,使大學校與企業的關係日益加強。
然而,大學校的特權也不斷遭人們批評。中央工藝學校是最著名的大學校之一,該校學生中,普通職員和工人的子女分別占8.5%與4%,農業工人子女佔0.1%,而高級職員和自由職業者的子女卻佔50.5%。…很明顯,不同高等學校的教育已經成為法國各種等級再生產的現代方式。(p.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