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變遷與社會演化:帕深思與盧曼思想之評介比較 / 王志弘(2003)
Citation - 王志弘(2003)。社會變遷與社會演化:帕深思與盧曼思想之評介比較。人文社會學報(4),131-155。
Keyword -
對結構功能分析的批評
批評:「Parsons 在1960之後遭致嚴厲批評,尤其是新馬克思主義理論、詮釋學與現象學等研究取向在美國興起後,似乎宣告了結構功能分析的沒落。靜態、保守、偏重均衡和諧,以及忽略變遷與衝突,都是結構功能論的批評者經常提出的指責。」
辯護:「不論在思想發展的初期或晚期,社會變遷都是Parsons研究的重心之一。換言之,衝突、矛盾、緊張與失調,並未被Parsons排斥於社會體系之外。1960年後,Parsons更採取了演化觀點,來處理歷史性的、比較性的社會變動問題,補足他龐大理論的時間向度。」
Luhmann 的修正
Luhmann 在 Parsons 的基礎上修正,「再融合溝通理論,而發展出聖具啟發性的新架構。」
其「一般系統(general system)取向」,企圖建構出比Parsons更簡單、抽象的概念架構,來處理非常複雜的研究計畫,以作為各種社會現象的分析指引。(Luhmann, 1982:88)
Luhmann 的系統論
Luhmann 的系統論強調「系統/環境的相依關係,系統的結構與過程只有在環境相關連下才有可能,也只有考慮了這種關聯,才能予以理解。參造了環境,才能區分什麼事系統中的元素,什麼是元素之間的關係。」
「系統面對環境的複雜狀態,最主要的必要功能就是複雜化簡(complexity reduction),而其機制主要為『自我選擇(汰選)(self-selection)』和『界線形成(boundary formation)』。」
「各種行動彼此關聯而形成系統的機制,則是經由『象徵符碼(symbolic codes)進行的溝通。』
Luhmann 的社會演化
認為演化包含了三種功能:變異(variation)、選擇(汰選, selection)、穩定化(stabilization)。
定義演化為:「演化機制之分化與合作所產生的結構性轉變」
變異: 溝通的過程能產生變異。因所有的象徵符碼都隱含了反面,允許了不同出路(理解與可能性)。若人們按照這些新出路而行,變異就產生了。
汰選: 「某種新溝通形式會促進降低環境複雜性的能力,從而允許對環境有更具彈性的回應。亦即社些新溝通形式促進了生存與適應力(即溝通成功),所以被選擇與留下來」。如,貨幣作為一種的溝通媒介形式,促進了系統適應環境能力,所以被選擇而留存下來。
穩定化: 存在於「系統形成(system formation)」的過程中。通過汰選的溝通形式能有效的被再製,而形成有效的系統。
Note
file link - Google Schloar, X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