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溺老鼠實驗(1957)

里克特(Curt Richter)是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生物心理學家,研究成果豐碩。一九五七年, 他做了一項令人震驚的實驗。他和同仁為了研究生物對水溫的忍耐力,把數十隻老鼠裝進玻璃瓶,一瓶裡放一隻,然後把水倒入瓶子裡。由於瓶身太高太滑,難以攀爬,老鼠只能在裏頭沉浮。里克特看到老鼠癱浮不動,不想游泳求生時,還會故意從瓶口灌水,把老鼠淹沒。然後衡量老鼠在沒有食物或休息、也沒有逃生機會下,會掙扎多久才溺斃。

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即使水溫一樣,健康狀況一樣,老鼠掙扎的時間還是有顯著的差異。有些老鼠持續掙扎六十個小時才精疲力竭地沉沒,有的老鼠則是一下子就沉了,這簡直就像有老鼠掙扎十五分鐘就決定乾脆放棄,有的則決心盡力撐到最後。研究人員不禁懷疑:是不是有些老鼠深信只要持續掙扎,自己終究可以逃脫。老鼠真的有不同的「信念」嗎?否則,在所有老鼠都被激出求生本能的情況下,還有什麼原因可以解釋如此截然不同的表現?或許,真的有什麼原因讓那些展現較強耐力的老鼠相信自已終究可以擺脫這個可怕的困境。

因此,第二次實驗時,研究人員不是直接把老鼠丟入水中,而是先抓起牠們好幾次,然後每次都讓牠們掙脫。等牠們習慣這種方式後,再把牠們放進瓶裡'灌水幾分鐘,再把牠們拉出來,放回籠裡。如此重複幾次,最後研究人員再次把老鼠放進瓶裡做淹沒測試。這一次,沒有一隻老鼠馬上放棄求生,平均掙扎了六十幾個小時才因精疲力竭而溺斃。

說老鼠有「信念」,或許聽起來怪怪的,但是這些老鼠曾經從研究人員手中掙脫,也曾經逃過被淹沒的命運,所以牠們似乎都相信自己不只經得起惡劣環境的打擊,甚至可以逃脫。牠們從經驗中學到自己多少可以掌控最後的結果,下一秒可能就會得救。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毅力,其實和卡拉漢、辛普森沒什麼不同。所以,我們可以說這些老鼠做了選擇嗎?是否牠們真的「選擇」活下去 (至少,在身體還撐得下丟的時候)?

– Iyengar, S. (2011).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The Art of Choosing). 頁23-24


其他相關故事/個案

所有故事/個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