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Keyword - economic sociology, embeddedness, Mark Granovetter
起源與命名
發展過程:發展階段的分期,以及從匯集各家不同意見,到其他意見的消失
Polanyi 此書的概念隨書寫的過程而有所轉變。一開始以批判自律市場經濟將導致社會關係與秩序的崩壞。但到後面描繪出社會如何重新鑲嵌,讓市場經濟繼續存在。
此書係寫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亂之世,Polanyi 當時抱著強烈的企圖要介入現實,不但希望提出一套系統性的架構,解釋法西斯主義為何會崛起,以致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時他也有意藉此影響戰後的重建方案。(p.161)
在寫作初始,Polanyi 持的仍是類似於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馬克思主張資本主義內含的矛盾終將使自己成為自己的掘墓人,Polanyi(1957a[1944])則是認為「自律市場」的興起,雖會促成「保護社會」的努力,以致出現「雙向的運動」(double movement);但市場自律能力的減損只會導致日益增長的危機,終造成19 世紀文明的崩潰。因此,我們會讀到如下的講法:雖然「經濟系統照例(as a rule)會被吸納到(absorbed)社會系統之中」,但「市場經濟是個單單由市場本身來控制、調節及指導的經濟系統」(1957a: 68)以及,在市場經濟中,「經濟不再鑲嵌於社會關係之中,相反地,在此,社會關係鑲嵌於經濟系統之中」(1957a: 57),而有別於互惠與重分配的情形,在此,雖然也有物物交換或市集交易,但這「通常鑲嵌於隱涵著信任與信心的長期關係之中」(1957a: 61)。換句話說,Polanyi 最初的看法或全書的架構給人一種印象:自律市場或市場經濟是「去鑲嵌的」──雖然他本人其實未曾使用這樣的措辭。(p.161-162)
其關鍵核心便在視土地、勞動與貨幣為「虛構的商品」,以及「鑲嵌的經濟」這兩個概念。Polanyi (1957a[1944]: 3)之所以稱「自我調適市場的觀念隱涵了一個強烈的烏托邦」想像,即在於這是個不可能達成的幻想,因為「唯有在消滅了社會之人與自然的實體(substance)的情況下,這樣一種制度才能夠存在」。(p.162)
在這個從去鑲嵌到重新鑲嵌的過程中,國家的政治作為扮演關鍵的角色,唯有建立新的關於土地、勞動與貨幣等虛構商品的制度結構,限制個體對利得的追求,市場經濟才能在相容的制度架構下繼續存在。不過,由於Polanyi 急於介入時局,不但無暇根據此一新觀念改寫全書,也沒有心力為此發展出一套系統性的解釋與理論。(p.162)
一般公認,〈經濟作為制定的過程〉(“ The 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ss”)一文才是Polanyi (1957b)關於鑲嵌觀念最重要的文獻、最系統性的表達。然而,在該文裡,Polanyi 探討的重點仍然在於比較互惠、重分配及市場交換等不同經濟系統的差異,而不在於發展鑲嵌的觀念或理論。(p.163)
Barber(1993[1977])以結構功能論,對 Polanyi 市場看法的解讀。
[Barber] 指出Polanyi 關於互惠、重分配及市場三種交換模式……,比起互惠及重分配來說,市場交換對它的社會環境的依賴並沒有比較少。稱市場交換為「去鑲嵌的」,是錯把它實際上及分析上不具有的獨立性賦予它,而且會把注意力從分析它如何與全社會系統的其他部分互賴轉移開來,甚至導致人們錯誤地相信其他的制度與價值完全受市場經濟支配,而非與其互賴。(p.164-165)
.
file link - Google Schloar, X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