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書消永日:良友圖書與近代中國的消閑閱讀習慣 / 余芳珍(2005)
Citation - 余芳珍(2005)。閱書消永日:良友圖書與近代中國的消閑閱讀習慣[Reading for Pleasure: Young Companion (Liangyou) Publishing House in Modern China (1926-1941)]。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 43(3),頁 191-282。
Keyword - Reading, History of reading, Leisure reading, 畫報, 出版業
畫報: 除了「啟蒙」以外的娛樂內涵。
> 以上海申報館於1884年出刊的〈點石齋畫報〉而言,在以「選擇新聞中可喜司驚之事,繪製成圖,並附事略」的編輯策略下,奇事或神怪的意涵不時穿插於時事繪圖中 (p.194)
由於圖像能夠成為讀者觀看與己身生活情境不盡相同,甚至完全相異的窗口,「獵奇」所隱含的偷窺慾望便容易主導畫報內容之呈現,換句話說,在一切以新奇可怪做為描畫原則的情形下,在西力東漸的清末,最現代與最傳統的事物皆易被納入「奇」的視角中。因此,就〈點石齋畫報〉而論,所謂的傳統文化質素,未必不是畫師為了增加銷售量,刻意將當時日常生活的情境加以陌生化,從而形成另一種對於傳統的獵奇。(p.196-197)
畫報: 寫作手法與形式的界定。
良友圖書印刷公司 與 商務印書館 比較。教科書出版中突圍。消閑閱讀文化的塑造。
明代以來的消閑閱讀。晚清李伯元〈遊戲報〉。
Content
畫報
上海發生過兩次畫報潮:
畫報的不連續閱讀
對於讀者來說,此畫報在內容編排方面,呈現高度不連貴的特徵,亦即毋須逐頁閱讀,每頁各自獨立,可前後任意翻閱,而無難以接續的問題。這種強調利用零碎閒暇時間、片斷式休閒閱讀的編輯方針,以及〈良友畫報〉引發上海第二次畫報潮的現象來看,似乎造成「閱讀習慣」的重大轉變。(p.200)
畫報的歷史分期:
根據印刷技術: 石板 > 金屬板 > 照相網版
根據閱讀屬性: 畫報的消閒性質 通俗小說插圖
商務印書館歷史
由教會學校習得印刷技藝,建立以印刷技術為核心的企業
> 商務創辦者夏瑞芳(1871-1914)和鮑咸恩(1861-1910)、鮑咸昌(1864-1929)兄弟在以傳授一般技藝為主的教會學校就學之經歷,讓他們習得能夠在城市就業,以及在與教會相關的西人機構任職的技能。夏瑞芳和鮑氏兄弟在〈捷報〉和美華書館學習到在當時僅能在西人印刷機構才有的排字和西式印刷技術,並且將印刷技術從西方文化機構獨立出來。他們憑藉著這項技術,以及彼此之間共有的教會與同鄉背景,創建了印刷職業集團,亦即視印刷技術為商業的基礎,具有高度的技術職業感和企業意識,以更新印刷設備、擴大資金和廠房為企業發展的重心。(p.222)
商務對中國出版事業的歷史意義
> 創立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的商務印書館,曾被譽為「中國第一家具有現代意義的出版企業」;民初以來規模僅次於商務印書館的中華與世界書局,其創辦人陸費遠與沈知方(1883-1939)亦曾於商務工作,兩家書局的經營模式亦仿自商務。因此若將商務印書館視為現代出版業的養成機構,實不為過。(p.223)
初期以印務為主,設備擴增衍生其他業務類型
> [初期]營業項目為承印傳單、名片、商業表朋,以及廣學會、聖書會、聖經會等書籍與〈聖經〉。三年後( 1900年) 在收購日本修文印刷局拍賣的印刷設備之後,商務印書館的基礎也由此穩固,並且於其後建立了編譯、印刷、發行三所,使編輯、技術與營業三者各專其職。(p.223)
以印刷為核心,並非以編輯為核心的出版事業
> 商務印書館雖劃分了編輯、印刷、發行等部門,但實際上則承擔了書籍從手稿到售賣的整個製作與流通過程,和美國、日本等出版印刷業發達的國家,出版業並不自辦印刷廠的情形不同。這樣的情形使得書業老闆不是作為某種思想的傳播者,而是成為書籍的商品包裝員和推銷員,具有商業性職能氣,息。(p.224)
> 商務名為「印書館」,即表示印刷廠之意,只是「印刷廠」一詞為後來日本傳入,當時中國並未有此名稱,故以「印書館」稱之,(p.224)
> 這種出版與印刷不分業情形,尤可從當時許多招牌用某某書局,但實際上或專營出版,或專營印刷,或兼營出版與印刷等情形窺知。而同業公會的名稱喚為「書業」同業公會,也是由於分不清到底是印刷業或出版業使然。(p.224)
理念
> … 類似於今日成人教育的構想,亦即希望藉由出版這些介紹新知的讀物,來彌補或增進讀者的知識,使得讀者能夠經由閱讀這一系列讀物,達到自學之效。(p.233)
對象: 小市民
> … 希望經由學習洋文來求取生活保障之外,尚有許多本不具功名者欲藉通曉外文,而能夠在上海這個較為西化的城市當中,在與洋人有關的公司謀一職位,以獲得較高的薪水。這類讀者可用「小市民」一詞概稱之。「小市民」的意涵甚為寬泛,為學者林培瑞(E. Perry Link)借用茅盾之語,用以指涉店員、公司職員、中學生、小商人、家庭主婦以及受過教育且生活寬裕的都市人,其中尤以學生是「小市民」最主要的成員。學者盧漢超進一步指出,從「小市民」這個詞彙本身,透露出此一群體的特性: 「市民」強調人的居住地是城市, 而非鄉村。「小」強調此人的社會地位是小角色,而非大人物。因此,「小市民」一詞顯示出此人來自街坊,也就是以居住社區為基礎的社會等級,此人的見識也從而被其生活環境限制住。(p.233-234)
良友圖書印刷公司歷史
伍聯德與《少年良友》
> 虧本甚鉅的伍聯德在這次失敗之經驗中,認為能否成功地興辦刊物,端賴是否已具備一個比較充實的出版機構。(p.221)
歐譚惠然 良友印刷公司
> 伍聯德之所以將出版機構視為刊物能否暢銷或長銷的根本因素,與他曾在商務印書館任職的經歷,以及民初以來上海的出版事業型態甚有關聯。根據統計,上海的書店創辦人和負責經營管理者之籍貫,以浙江為最多,江蘇次之,兩省佔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五。浙蘇人在移民至上海後多從事書業,此現象並非偶然,而是有其歷史淵源。十九世紀中葉以前,浙江、杭州等江南城市是全中國印刷文化與書籍文化的重鎮,明清兩代江南的思潮、書籍、人才等呈輻射狀向邊緣城市如上海與廣州等地散佈,但清末歷時二十年的太平天國動亂與清政府對該動亂的鎮壓毀壞了江南社會的經濟文化之根基。而此時的上海作為新興通商口岸,具有租界的安全條件與地理位置的便利,不但成為江南地區人民的避難之地,更成為引進西方科技的渡口。商務印書館的出現,即展現了以技術為核心的企業面貌。
印刷設備資本優勢,對出版業者型態的影響: (1)選書; (2)定價; (3)業務競爭方式;
> 附設印刷所的書業勢必需要龐大的資金, 當時資本薄弱的書業,只好縮短陣線,把經營焦點集中在販售書籍上面,尤其是銷路較為可靠,且成本不大的書籍,亦即中小學教本,以及無須稿費或版稅的舊書翻印。舊書翻印的結果,造成各家所出版的書籍互相重複,發行人在競爭激烈下,或用鉅幅廣告來號召,或違背同業定章,以壓低折扣、濫放客帳來傾銷,導致發行費用浩大,利潤也隨之減少。這些現象皆顯示,在閱讀人口有限,除教本之外的新書籍銷數僅有幾千甚至幾百或幾十本的年代,僅僅依靠出版或發行書籍是難以維持書店的長久發展。因此印刷機器的購置不僅能夠節省出版成本、增加出版速度、在資金運用較為活躍,更能夠藉著承印小額資金書店的書籍或刊物之印刷業務,或印製國家鈔票、郵票、大企業股票、商標等,賺取豐厚利潤,以維持書店資本的穩定。伍聯德所主持的良友印刷圖書公司,即是基於前述的上海書業境況,從印刷業而非從出版業做起,累積資本以穩固事業基礎。(p.225)
良友事業
對象: 小市民
> 從〈良友〉的讀者來函顯示,讀者包括軍人、小學教員、學生、公司職員等,(130)也就是「小市民」階級。因此,上述「都市文化﹒衣」正是〈良友〉讀者群日常生活的具體顯現。而「租界文化﹒衣」裡近似〈良友〉封面女郎的華美時電裝扮,則可視為〈良友〉讀者在勞碌生活裡之餘,對於更為美好的生活之嚮往。(p.240)
小市民的生活型態:
> 〈小家庭學〉主要是描述新婚女性的生活,一日的生活順序為晨起掃除、整理書齋、插花、晚餐準備、閱書、補縫,以及在舊曆年前採買禮物給公婆,和月終家庭會計的計算,是為將女性定位為女主內的家庭主婦身分。圖片裡女主角在掃除(圖5-1)、插花(圖5-3)、準備晚餐(圖5-4)、做家庭會計(圖5-10)時,眼神凝視著手上的工作,而在整理書齋(圖5-2)、補縫線杉(圖5-6)時,眼神則和丈夫歸來時(圖5-7)同樣遙向他方
> 〈如何分配每日之二十四小時:一張標準的生活時間表〉系列圖片(圖6)當中,由主角工作的場所與工作性質,可知圖片主角為辦公室工作的男性, (132)而副標題「標準」一詞,也就暗示著〈良友〉的讀者和主角屬於類似社會階層,差異不大。此系列圖片中,主角分別在出門上班前,以及享用晚膳後,進行閱報與讀書的活動,而(小家庭學〉的女主角只有在忙完家務後的午后時分,閱讀幾本外國雜誌,並且只看了一小時,就放下書報,去織線衫。能夠閱讀外國雜誌'顯示出〈小家庭學〉女主角略曉外語,其教育水準應為大學畢業,或是家庭出身良好者;然而〈小家庭學〉女主角在閱書時云: 「思想上跟著他長進,並且在趣味上努力隨從他的事情,本來是夫婦生活上最重要的原素之一」,閱書的目的並不是出於自身對求知的喜好,而是為了避免與丈夫的思想脫節,是一種被動的閱讀。
> 〈良友畫報〉對女性閱讀群的設定,正是「賢妻良母」的實踐:女性在走出校門後,可從事一段時日的工作,最終仍須走入婚姻,辭去工作,扮演好賢妻良母的角色,營造出如〈小家庭學) 一般之溫馨寧靜的家庭生活。
出版類型
裝幀
因此,畫報採用大開本型式,能夠讓圖片更為具體清晰,從而成為一個異度空間,召喚讀者入內暢遊;文字書籍的輕薄短小,則能夠去除眾多文字連結所造成的繁冗厚重之弊。由此可知,良友圖書公司的出版取向,是以追求閑逸生活為其宗旨。(p.262)
遊戲報
以李伯元〈遊戲報〉為首,發展出以諷刺挖苦的筆法針眨時事,與論爭型報紙的嚴肅風格截然不同。
明清時期由於商業與印刷出版業的發展,使得書籍商品化,閱讀不再是傳統精英上層階級的特權,促進讀者大眾(reading public) 的誕生。
即使隨意的休閒閱讀行為已出現於明代社會,仍有部分文人階層認為閱讀是一種沉思默想,追求內心平靜,進而能夠與紛壤外界和平共處的嚴肅神聖活動。對於以科舉求仕的試子而言,由於新儒家乃科考的核心思想,在新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閱讀被認為是一種培養自我道德的活動。(220)換言之,閱讀是一種提升自我內心修養與道德境界的途徑。因此,自明代以降,嚴肅與消閑閱讀這兩個截然相反的觀念並存於世。
Note
良友畫報相關研究:
高郁雅,從〈良友畫報〉封面女郎看近代上海的「摩登狗兒」(Modem Girl) , (國史館館刊) ,復刊第26期(1999) ,頁57-96 。
> 以該畫報的封面女郎作為討論對象,從照片的取得來源、封面女郎的身分背景、肢體語言等,指出由於攝影者與編輯皆為男性,故封面女郎實為男性審美觀的產物,因此「摩登狗兒」雖自認「摩登」,但仍是以符合男性價值觀為尚的自願被窺探者。
周慧玲,性別想像、視覺再現與中國現代性: 二十世紀上半中國攝影圖像中的表演行為與性別論述初探,「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一六00迄今」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1。
> 探索〈良友畫報〉第101 期由女明星葉秋心為主角的〈小家庭學,第一課〉攝影報導,指出該攝影報導以一九三0年代流行的左翼論述所建構的機動社會實踐者之女性造型,與現代派論述之好萊塢式可望不可及的摩登女郎形象為背景,融合現實中的新興中產階級年輕主婦的論述,共同協商出的另一種「現代女性」論述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頁63-81。
> 第二章則從〈良友畫報〉中關於婦女、兒童與廣告等部分,指出此畫報形塑了一種中上階層都會生活方式,而這種新的生活型態,正體現了將新舊、東西方二分,進而視自己所生活的時代為一迴異於以往的全新時代之「現代性」特質;並且藉此指出相勵企晚清〈點石齋畫報〉之以傳達新知識與啟蒙為目的,由於知識上的任務已由商務印書館完成,故一九二0年代的〈良友畫報〉開創了畫報業的第二階段,即反映「摩登」生活之都市口味的娛樂傾向。
李孝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中的傳統與現代: 1880至1930年代, (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頁180-187。
閱讀習慣相關研究
所謂「閱讀習慣」(reading habit) ,主要是指讀者閱讀書籍所採取的態度,包括閱讀地點(where)、如何閱讀(how)、在何時閱讀(when)、喜好閱讀何種類型讀物(what)、哪些人在閱讀(who)。(p.200)關於「閱讀習慣」的相關研究,請參見:
* Robert Damton, “First Steps Toward a History of Reading.” in The Kiss of Lamourette: Reflections in Cultural History (New York: Norton, 1990).pp. 154-187.
Roger Chartier, “Texts, Printing, Readings,” in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ed. by Lynn Hunt, pp. 154-175.
Guglielmo Cavallo and Roger Chartier, A History of Reading in the West (Amhers 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9).
.
file link - Google Schloar, X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