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公孫龍

名家

白馬論

指物論

本文的主只是「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定義

各家解釋

劉福增(2002)認為此篇不同學者有許多不同的解釋。這是因為:

這除了傳統華文哲學著作的歧義多和含混大的理由外,至少有三個特別的理由。一、 (指物論〉全篇都抽象的,一般性的講,沒有舉半個具體的例子。這與〈白馬論〉裡只講例子,沒有說出一般原理剛好相反。由於沒有舉例,我們無法經由例子,抓住最好的解釋。 二、「指」或「稱指」涉及的項目及其間的可能關係很多,由於〈指物論〉講的話不多,這樣,到底講到稱指的哪些項目,哪些關係,我們很難決定。從今天的語言哲學來看,我們也知道,稱指問題非常複雜。三,只就「物莫非指,而指非指」這句話來說,就講到稱指的稱指,即今天語言哲學所謂的後視語言(metalanguage)的問題。一個稱指的稱指或後視語言問題,如果沒有看到有這種問題,是很容易混淆的。 (劉福增,2002:79-80)

辯論

劉福增(2002:93)認為:「在〈指物論〉論辯進行中,公孫龍並沒有主動正面去辯護他的物指命題和指非指命題。他所做的只在對反考慮提出的質疑,提出解釋和辯護。對公孫龍的這兩個問題和觀點,反考慮首先提出的質疑是: (i)雖然天下有物,但沒有稱指。 (ii)不可以用天下沒有的稱指去呈現,即去稱指天下有的物。 (iii)天下有許多沒有稱指的物,不可以說凡物都有稱指。

堅白論

徐復觀(1966): 1)

例如公孫龍的離堅白,乃是從「堅」 是一名,「白」又是一名; 因而推論堅為一實, 白又另為一實; 堅與白, 雖由與石或其他物結合而為人所拊所見; 但未與石或其他物相結合時, 堅與自仍潛伏(藏)於客觀世界(天下)之中而為各自獨立之存在。

劉福增(2002:152)

名實論

References

Meta

.

1)
徐復觀。(1966)。先秦名學與名家。在《公孫龍子講疏》。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