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路徑依賴的狀況1)
In early articles on path dependence, Paul David (1985, 1987) listed these same three conditions for path dependence: first, the technical interrelatedness of system components; second,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use of a common technique; and, third, “quasi-irreversibility of investment,” for example in the durability of capital equipment (or of human capital).
Durability of Capital Equipment 資本設備的耐久性
因為建置資訊設備的固定成本(fixed cost)已經成為「沒入成本(sunk cost)」:已經無法回收的成本,而維護的變動成本(variable cost)低於另起爐灶投資全新的資本設備。
Technical Interrelatedness 技術交關
與另一個系統的技術性因素相關連
Increasing Returns 報酬增加
採用共同標準可以減低成本增加報酬
Dynamic Increasing Returns to Adoption 採用既有規格的報酬會持續增加
Path dependence is the dependence of economic outcomes on the path of previous outcomes, rather than simply on current conditions….Choices made on the basis of transitory conditions can persist long after those conditions change. Thus, explanations of the outcomes of path-dependent processes require looking at history, rather than simply at current conditions of technology, preferences, and other factors that determine outcomes.
2)
「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不能輕易走出去。」
3)
「那些如今被人們認作理所當然的東西往往源自於過去某一特定時刻所作的合理選擇,儘管這種選擇的正當性已經喪失,但它還是延續了下去。」
4)
諾斯把阿瑟提出的技術變遷機制擴展到制度變遷中,用“路徑依賴”概念來描述過去的績效對現在和未來的強大影響力,證明瞭制度變遷同樣具有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制度變遷一旦走上了某一條路徑,它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沿著既定的路徑,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變遷可能進入良性迴圈的軌道,迅速優化;也可能順著原來的錯誤路徑往下滑,結果在痛苦的深淵中越陷越深,甚至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之下。一旦進入了“鎖定”狀態,要想脫身而出就變得十分困難,除非依靠政府或其他強大的外力推動。通俗地講,“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因此,在既定的制度變遷目標下,要正確選擇制度變遷的路徑並不斷調整路徑方向,使之沿著不斷增強和優化的軌跡演進,避免陷入制度鎖定狀態。」7)
「制度變遷過程中產生“路徑依賴”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正式規則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連續的、累積的。一國政治法律制度約束著經濟自由度和個人行為特征,進而影響經濟效益。第二,非正式規則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更是持久的、沉澱於歷史過程中的。與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具有較強的非易性,其變遷也是連續的、緩慢的、漸進的、內生的。在歷史上雖然許多國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差異不大,但經濟發展路徑卻相差頗大,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同的非正式制度和傳統文化在起作用。第三,與制度相關的特殊利益集團具有保持制度變遷持續下去的推動力。因為這種利益集團與現有制度是共存共榮的,而且在各種利益的博奔中處於主導地位,只會加強現有制度,從而促使制度變遷保持原有的慣性、按原有的方向持續下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