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資訊貧困也是由資訊尋求行為研究中導生而來的。但是由於採用質性日常生活探究,因此在經驗資料中有許多既有資訊尋求模式無法處理的現象。
「資訊貧困」實際上是一種符合自我保護機制的生存策略。此一生存策略的層級與「積極進取」、「資訊豐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升大學」、「資訊分享」等等是相同的。
我認為,權衡各種生存策略的效用,即,個人如何選擇採用何種策略,取決於行動者個人當下的外部情境。
我認為,選擇「資訊貧困」作為生存策略也是人的理性行動。其中各種行動決策也是個人理性判斷的結果(見命題5,6)。
此一生存策略的形成,除了與外部情境因素相關的個人判斷,我認為也可能與社會性認知有關。
我不認為「資訊貧困」是一個必須避免或譴責的現象。我認為各種生存策略都是平等的,各自有各自的場域效用。在某種情境場域下,資訊貧乏可能是較優策略。因此找出此一生存策略的優勢情境也是有意義的。
如研究取向為避免此現象,亦需追究積累出此一生存策略的情境因素。
研究應該接受或是拒絕此一「資訊貧困」,需由宏觀角度進行公共選擇研判。
命題2不具體。因為(1)「階級(class)」的定義不明; (2)「部份地(partially)相關」保留此命題的曖昧性。
命題1,是由外部來決定主觀的有用性。「有幫助的」應取決於主觀當事人的判斷,另外也需考慮獲取資訊背後影響的機會成本。命題1欲論定資訊貧乏者的行為不合理性之處。
貧困
通用的翻譯「貧乏」,隱喻著處在一種客觀上缺乏資源的環境。用「貧困」的話,比較能強調出,因為個人行為而陷入的資訊困境。
向htchien介紹的短版本
@htchien [資訊貧困]是指某些人會傾向遠離對自己有幫助的資訊;會自我封閉、欺瞞、隱瞞自我感覺得一種自我保護傾向行為
references
Chatman, E. A. (1996). The impoverished life-world of outsid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7(3), 19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