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hlup(1983)對資訊的定義:
Claude E. Shannon 在《通信的數學理論》(1948)中提出計算資訊量的公式,(一個資訊由n 個符號所構成,符號k出現的機率為pk),則有: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F%A1%E6%81%AF)
這個公式和熱力學的熵的計算方式一樣,故也稱為資訊熵。從公式可知,當各個符號出現的機率相等,即「不確定性」最高時,資訊熵最大。故資訊可以視為「不確定性」或「選擇的自由度」的度量。
美國數學家、控制論的奠基人諾伯特·維納在他的《控制論——動物和機器中的通訊與控制問題》中認為,資訊是「我們在適應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F%A1%E6%81%AF)
A difference which makes a difference is an idea. It is a ‘bit,’ a unit of information.
雖然 Buckland 考察OED(牛津英文字典)之後,得出資訊有三種定義:作為知識的資訊、作為程序的資訊、作為事物的資訊;並且也舉出不同意第三種定義的學者。但基於 Buckland 對資訊系統研究的立場,試圖透過有「有形(tangible)資訊與無形(intangible)資訊」的區分,建立「作為事物的資訊」此一定義的合法性(1991)1)。Buckland 的資訊三分類論,特別是第三定義「作為具體事物的資訊」,廣為圖書資訊科學(LIS)領域的研究實踐所採用。
Bates (2005)2) 並且根據 Buckland 的分類,將提出資訊定義的學者區分為:
資訊是物質與能量組織的樣式
Information is the pattern of organization of matter and energy
Parker
資訊:有意義的資料。
Information, defined as meaningful data (Floridi, 20023))
to 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