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Brutalism / 粗野主義
歷史: 起源、衰退與再興
References
Metadata/Backlinks
Brutalism / 粗野主義
粗野主義,又稱粗獷主義,一種現代建築風格流派。(由功能主義發展而來)
建築風格特色:
凸顯鋼筋混凝土(或其它材料)的毛糙、沉重、粗野感
不修邊幅的:混凝土預製板直接相接,沒有修飾打磨,保留安裝模板的銷釘痕跡
形式上的
代表人物與代表作品
(主要代表人物) 勒·柯比意 (Le Corbusier)(馬賽公寓、印度昌迪加爾法院)
英國 詹姆斯·斯特林爵士(萊漢姆住宅)
美國 保羅·魯道夫(耶魯大學建築系館)
美國 路易·康(李查醫學研究中心)
德國 哥特弗烈德·波姆
日本 前川國男(京都文化會館、東京文化會館)
日本 丹下健三(山梨縣文化會館)
歷史: 起源、衰退與再興
興起: 1953年到1967年之間。
瑞典建築師漢斯·阿斯普隆德,描述烏普薩拉的建築Villa Göth(1950),當時他所用的是瑞典語「nybrutalism」(新粗野主義)
麥可·文特里斯 (Michael George Francis Ventris) 等英格蘭建築師也採用了這一名稱
英國的史密森夫婦(Alison & Peter Smithson)手上得到進一步發展
1966: 建築評論家雷納·班海姆在年出版《The New Brutalism: Ethic or Aesthetic?》一書
Brutalism的衰退
80年代起, Brutalism开始凋零
冷戰時期與共產主義風格的聯想 (另一方是資本消費主義)
一段時間後,水泥的老化與水漬,影響美感
成為工業都市衰退的象徵
Brutalism 的再次興起
2010年代初期之後,重新再次興起
著作:Soviet Bus Stops (2014)、This Brutal World (2016)、SOS Brutalism: A Global Survey (2017)
Brutalism再次流行的原因仍然不明,GQ編輯Brad Dunning的理論很有趣:「Brutalism就像建築界的電音,樸素直接又來勢洶洶。Brutalism 的建築維護成本高,卻很難被摧毀,他們無法被輕易改造、改變,以因此它們始終保持在建築師們最原始的意圖。也許在當下這個噪雜紛亂的世界裡,人們內心深處依然渴望這種原始的永恆感。」
References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2%97%E9%87%8E%E4%B8%BB%E4%B9%89
https://zhuanlan.zhihu.com/p/60686153
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180525112855
Brutalist London Map,2015
Metadata/Backlinks
.
architectural styles
,
art sty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