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Noblesse d'Etat / Bourdieu, P. (1989)== **Citation** - - Bourdieu, P.(1996)。The state nobility: Elite schools in the field of power(Noblesse d'etat)(L. C. Clough譯)。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 Bourdieu, P.(2004)。國家精英(楊業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Keyword** - [[:people: Bourdieu, P.]] ==社會結構和心智結構== * 社會學的目的 >社會學的目的在於揭示構成社會空間的不同社會人群的最深層的結構,以及傾向于確保社會空間的再生產或者變革的「機制」。(p.7) **結構與機制** * 結構 * 機制 * 社會空間 * Bourdieu 的社會學 * Bourdieu 與如何開始他的社會學:其生平 * 主客觀調和(1):Bourdieu 把自己的社會理論稱為「建構的結構論」或「結構的建構論」....以相關性的原則探討主觀與客觀因素在實踐過程中相互滲透與相互轉化的現象和邏輯,從而把傳統理論和方法論加以分割和對立化的主客體因素,在其實際相互滲透的運作過程中進行探討,揭示人類實踐和社會實際運作中主客觀因素之間所發生的「建構的結構化」與「被結構的結構化」的過程。 * 主客觀調和(2):社會和人類行動是能動者的歷史性與創造性「慣習」的實踐。「因此,不論研究什麼樣的社會問題,Bourdieu都把焦點集中在能動者慣習在實踐中的表現,探索歷史軌跡和現實影響,分析其不斷轉化和不斷更新的再生產過程,揭示其再生產過程之內在動力和外在表現網路。 * Bourdieu 觀點的歷史軌跡: - 1958: 探討阿爾及利亞勞工問題時,提出一「時間性的稟性研究的社會學」 - 1994: 強調其理論重心是揭露社會中的各種「關係的雙重意義」,同時又強調必須採取一種「雙重閱讀」的原則,也就是一種「相關性」與「生成性」的閱讀法。 * 文化再生產 ==第一部份== http://www.nhu.edu.tw/~sts/class/class_04_1.htm ==第四部份== {{page>:study:bourdieu_p._1989_.la_noblesse_d_etat_4-1}} == Reading Memo == == Metadata == **Author** - [[people:Pierre Bourdieu]] **Tags** - [[tag> ]], [[tag> ]], {{tag>bourdi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