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紹「觀看電視:家庭生活情境,權力關係與消費行為」研究 / 孫秀蕙(1996) **Citation** - 孫秀蕙 (1996)。 介紹 [觀看電視: 家庭生活情境, 權力關係與消費行為] 研究。 **Keyword** - == Abstract * 由孫秀蕙、林芳玫、馮建三共同主持的國科會研究計畫「觀看電視:家庭生活情境、權力關係與消費」 * 延續英國文化研究學派 [[:people:David Morley]]的電視研究取向,研究台灣家庭環境中,閱聽人的電視媒體使用行為。 * 研究結果,似乎重新用 David Morley 的理論與分析語言,解析了一次台灣的電視媒體使用。 * 三位學者所理解的 David Morley, 主張社會環境因素(social conditions)會影響閱聽人對訊息的解讀,研究的目的是要了解「那些社會因素」造成差異,並「反映在不同的社會階層、文化符碼與素養是如何依社會經濟條件而分布的」。基本上還是依循著社會決定論的典範。 * 分析閱聽人對電視節目「阿信」,以及三支不同電視廣告的解讀。 * 研究發現: ** 年齡、性別、文化資本多寡、階級、政治立場、在社會中的角色扮演、家庭中的角色扮演,都對電視內容的解讀有影響。 ** 有線電視普遍增加收視電視的時間與轉台的次數。 ** 電視購物頻道內容的解讀,有個別差異,但不受階級地位影響。 ** 家庭女主人有家用品消費的權力,但家庭地位沒有提升,反而弔詭地加強「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 == Note * 不清楚研究執行的細節? * 提到研究樣本是「大台北地區中產階級家庭」,不確定研究結論(廣告內容與購物台解讀的部分)如何得出階級會影響電視內容的解讀?(不就只研究了中產階級嗎?) 還是,文中的階級其實不是社會階級,而是家中扮演的角色? 另外,台灣的「階級」與 Morley 在英國研究的社會「階級」,意義是一樣的嗎? * 以David Morley 的理論框架去看現場。不清楚他們在台灣的發現與國外一致或不一致? 什麼地方國外理論在台灣是不適用的? 或無法解釋台灣的現象的? 當出現無法以社會因素解答的解讀差異時(如對電視購物台的態度差異),卻又沒有進一步分析原因為何。 * 認為女性有家用品消費的權力,但因為還是維持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所以作者認為「女性家庭地位沒有提升」??!! 我不瞭解,「誰主外」就代表家庭地位的提升嗎?「誰主內」就代表家庭地位的低落嗎? == Metadata/Backlinks {{backlinks>.}} {{tag>}} **file link** - [[google.s>孫秀蕙. 1996 . 介紹觀看電視|Google Schloar]], [[xxcfile>孫秀蕙. 1996 . 介紹觀看電視|X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