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rbert Elias / 諾博特·伊里亞斯 * 出生於波蘭猶太裔,在德國取得哲學學位,並從事社會學研究。二戰時逃往英國,退休後在歐洲各地客座任教。 * 師承 [[:people:Max Weber]] 與 [[:people:Karl Mannheim]] 並受到其影響。受Weber影響,也由個人行為研究社會秩序的可能性,但質疑「理念型」存在,認為必須由**人與人之間變動的關係,以及社會結構變遷**作為理解行動意義的基礎。這方面更受到Mannheim知識社會學的影響。 == The Civilizing Process 文明的進程 (1939) 本書主題為:在西方社會「文明化」的過程中,行為的改變是如何發生的?如何構成的?原因與驅力為何? 上冊探討禮俗的歷史(The history of manners)。研究中古歐洲關於暴力、性行為、餐桌禮儀、演說形式等等禮俗(habitus)行為規範的演變,考察「文明化」的演變歷史。下冊探討國家的形成與文明化(State formation and Civilization),從封建社會到市民社會的形成過程中,社會結構變化的歷史過程。 * 文明與文化的不同: ** 英文與德文內涵不同。英文的Civilization(文明)是指不同社會整體的進步程度,特別用來區分進步的社會與落後的社會。德文的Zivilisation(文明)則僅指實際有用的外在的事物,指人的外表。英文的Culture(文化)指著政治經濟技術宗教倫理等等多重因素,指人類共同的特質。德文的Kultur(文化)指藝術知識宗教等等精神事物,強調民族差異與各自不同的本質。 ** 德國文明與文化發展成不同的對立概念(外在表現與內在精神),是18世紀德國市民階級知識分子,對抗上層社會禮儀的而發展的產物。18世紀的德國,仍處於分裂,階級差別明顯,上流社會盛行法語與法國貴族禮儀,鄙視中下階級的德國傳統。中下階級既被政治權力排除,在經濟上也無法自主,只能在「精神上」以「文化」做為自我想像與德國傳統,對上層階級的「文明/禮儀」發起抗爭。認為一方只是表面上的膚淺與客套形式,而內在的精神才是內在的、情感的、書本的與個人人格的形成。隨著法國革命與貴族勢力的衰落,「文化」越來越廣泛的為德國人民所接受。 ** 法國「文明/文化」的概念也是在18世紀下半,法國市民反對貴族的運動中形成的。但由於法國市民階級參政壁壘較低,階級間的矛盾沒有德國嚴重,反而要求在既有傳統框架下改善與調整,是一種更好的文明取代傳統文明,並未提出截然不同的對立概念。 * 文明化的進程 ** 「文明是一個過程,高雅(courtesy/courtoisie)、有教養(civility/civilité)、文明(civilization)標誌著社會發展的三個階段。」 高雅的概念極為簡單,禮儀被區分為兩個範疇,高雅的與庶民的。 * 型態(figuration) == 知識社會學 == 符號理論 == Metadata/Backlinks {{backlinks>.}} {{tag>}}